盛夏时节,沿着蜿蜒山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一座座木屋掩映在绿色松林中,眼前的新疆喀纳斯景区禾木哈纳斯蒙古族乡禾木村仿佛一处世外桃源,松林、流水、鲜花、原始木屋的如诗画境,构成一幅静谧祥和的画卷。
被誉为“中国第一村”的禾木村,是喀纳斯景区内的一个分景区,也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村内原木垒起的特色木屋错落有致的散布在村中,古朴的山村景致,原生态人文景观,让这里成为疆内外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地”。
7月5日,笔者走进喀纳斯景区禾木哈纳斯蒙古族乡禾木村,米兰别克·哈勒河正在自己的河畔山庄民宿院子的花池里撒着金莲花、格桑花、芍药等花草种子。
米兰别克·哈勒河家这座花池所在地原先是两间民宿,因建筑面积超标、材料选择不规范,遂在2017年起喀纳斯景区传统村落违建拆除专项行动中被拆除。为恢复绿地面积,发展庭院经济,米兰别克·哈勒河将这片空地改成了花池,种植花草,用于美化庭院,吸引游客。
自喀纳斯景区旅游发展以来,景区内房屋的经济价值日益突显,在保护意识缺失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当地居民采取错误的方式谋取利益,强行占有集体土地、非法建造房屋,村落容积率急剧增大,不仅造成极大消防隐患,还使景区环境及村落周边边缘线变得杂乱,失去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影响了传统古村落的古朴形象,现实发展与未来景区规划出现严重背离。据统计,景区内仅禾木村涉及违章建筑户数为212户,违建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
“酒喝多了人容易糊涂,钱挣多了人也开始变得不清醒了。村里的旅游发展越来越好,谁家的房间多谁家就能接待更多的游客,挣更多的钱,看着周围人都在盖房子,自己也迷了心窍跟着大家一起私搭乱建,村里的房子越盖越多,空地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差,没有了原来的那份古朴。”米兰别克·哈勒河边撒着花草种子边回忆着。
为改变原有现状,2017年起,喀纳斯景区开展了传统村落违建拆除专项行动,将景区范围内钢架结构的板皮房屋及外包半圆木形式的房屋进行拆除,恢复景区传统古村落原始风貌。按照“只减不增”“拆迁改造”“以拆为主、以改为辅”的原则,分类实施、统筹推进拆违工作。通过逐村逐户开展政策宣讲,了解和掌握居民、经营户的思想动态和基本情况,并对每户房屋建筑面积、建筑结构、建设年限、出租情况进行统计,同时比对2007年的建筑规模和风格,不符合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构筑物全部“应拆尽拆”。
在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的理念下,景区又开展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根据本地特有的建筑形态,对现状与传统风貌不符的建筑材料进行改造更新,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改造,并完善院落格局、门店招牌等细节元素,让其形式、颜色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保持一致,延续蒙古族图瓦人独特鲜明的文化传统和建筑特色,恢复景区传统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整体格局,保持村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拆违任务完成后,对其周边绿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提升,按照公共区域、居民院落的分类对违建占地进行美化绿化,村民根据房前屋后实际尺寸,种植金莲花、芍药等本地花草,使绿地与野花相组合,丰富淳朴自然的环境氛围,再现古村落原生态质朴风貌。
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善、旅游的发展,村民们的民宿开的有声有色,就业岗位也不断增加。2019年,禾木村累计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61% ,在旅游旺季时每日接待游客最多可达到3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7万元。
一个旅游景区带富一方百姓。现在的禾木村,百姓富、村庄洁、环境美、生态和谐。游客早晨起来满眼看见的是炊烟,晨雾,听着从远处传来吹“苏儿”声音,妇女们做着花毡、刺绣等特色手工艺品,年轻人领着游客骑着马,讲着禾木的故事。傍晚,大家一起围着篝火唱着歌、跳着舞,晚风习习,鼓腹而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好风景变成了“好钱景”,不仅为贫困群众带来更多脱贫致富渠道、更强的增收致富信心,更把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起来。(古丽娜 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