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雲朵》導演劉幗軼:用鏡頭留住新疆大地的真實溫度

“在新疆大地上,有一種神奇的真實力量,深深打動了我。”紀錄電影《地上的雲朵》導演劉幗軼,因為拍攝這部電影而第一次來新疆,就被深深打動。
5月7日《地上的雲朵》在全國影院上映,越來越多人通過電影,了解了新疆棉農真實的生活,觸摸到一幅生動的新疆風情畫卷,也真切感知到一群紀錄片人對真實的執著追求。
用“透明”的方式記錄
2021年,影片開機拍攝前,創作團隊前往阿瓦提縣。“我們是帶著好奇心去的,雖然做了充分調研,但是沒有什麼特別的預設。到了當地之后,確實看到了不一樣的生產和生活,但是不是能完成一部影片,心裡沒底,隻能慢慢觀察、慢慢拍、慢慢看。”劉幗軼坦言。
開始階段,創作團隊逐步了解了棉農收棉賣棉的過程,學到了許多關於棉花的知識。后來,漸漸覺得棉農們的情感非常打動人。“有一天,我站在棉花地裡,突然就有一個很強烈的願望——要把創作團隊在這裡聽到、看到、感受到的,都呈現出來給大家看。”劉幗軼說。
影片以極致的真實美學將鏡頭對准普通的棉農家庭,摒棄了傳統紀錄片的解說詞、採訪等,採用觀察式拍攝手法,盡量讓攝影師和鏡頭隱入棉農的日常生活,用近乎“透明”的方式記錄。
“不同的影片、不同的題材,有不同的拍攝方式。我們這樣拍,也並不是刻意要選擇哪一類拍攝方式,而是本能感覺就應該是這樣拍。在新疆,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就有了強烈的願望,希望盡最大可能將這些珍貴的瞬間記錄下來。”劉幗軼說。
感受豐收的喜悅
在阿瓦提縣,攝制組與棉農同吃同住同勞動,攝影師跟著棉農經歷棉花種植、採摘的過程,見証他們在烈日下勞作的艱辛,感受豐收時一家人圍坐著數棉款的喜悅。“這樣的拍攝難度很大。拍攝團隊要在意識和行為上做到:我們不是主角,不要‘安排’他們,我們要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真實的生活。”劉幗軼說。
而真實生活就是瑣碎的,並沒有那麼多故事,劉幗軼和創作團隊就一遍遍告誡自己:要有耐心,慢慢跟、慢慢看、慢慢判斷,在生活中慢慢地提煉。這樣,拍攝的素材量就很大,后期剪輯難度也倍增。“紀錄片人的快樂,一方面是到不同的地方認識不同的人,去感受他們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拍攝中的不確定性和未知帶來的挑戰及完成后的喜悅。”
真實自有動人之處。影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母女倆在棉田裡採棉,母親很自然地哼唱起當地流傳的歌曲,略帶沙啞的嗓音充滿打動人心的魅力。“在那個情境下,真的太動人了。”因為是突然出現的場景,拍攝的光線等並不理想,劉幗軼一度想重錄,但最終還是選擇保留自然發生時抓拍的畫面。
《地上的雲朵》平行記錄了阿瓦提縣兩個普通棉農家庭的真實生活。影片中,兩家人自始至終沒有交集。劉幗軼透露,攝制組也曾想過,要不要創造機會讓兩家人在尾聲得以見面,有所互動,但是這個念頭很快被否決了。
留給觀眾凝視這片土地的思考
4月中旬,《地上的雲朵》創作團隊再次回到阿瓦提縣,在一處被棉田包圍的鄉村露天廣場舉行首映式,把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又送回到這裡,和最熟悉故事的人們分享。“今天,我們把這部電影的首映式選擇在這裡進行,就是想和大家分享我們共同的勞動成果,一起來看看我們自己的生活。”在首映禮上,劉幗軼對著台下的600多名村民說。
就像影片中棉農艾爾肯·塔裡普的女兒拜爾娜·艾爾肯在首映禮上所說:“這部影片最大的意義是記錄了我們真正的生活。”《地上的雲朵》在廣袤的棉田裡記錄下了生活的本真和溫度,又留給觀眾凝視這片土地的思考。
令劉幗軼欣慰的是,創作團隊在影片中沒有讓兩戶棉農家庭交集,在電影之外,卻交集了。在首映禮上,兩家人相見了。“艾爾肯和趙強在現場握手致意,還說,今后要多交流,互相幫助。這是我非常珍視的一個瞬間。”劉幗軼說。
時至今日,劉幗軼仍能清晰地憶起影片拍攝中的一幕幕場景,這是她對新疆印象最深刻的事,而她和新疆的緣分並沒有因《地上的雲朵》的公映而結束。今年6月,她導演的關於新疆一個樂器村的電視紀錄片即將完成,紀錄片中有她對新疆的新發現。(任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