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給沙漠點“顏色”看看——塔裡木油田的科學治沙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

2023年11月20日09:33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11月17日,穿行在我國首條零碳沙漠公路——塔裡木沙漠公路,黃沙中的光伏板熠熠生輝,源源不斷地發出綠電抽水灌溉生態防護林,兩側的紅柳、沙拐棗、梭梭相映成趣,鋪就一條綠色長廊。

從人跡罕至到一座座現代化油氣場站的崛起,從沙漠公路的全線貫通到生態防護林的綠意蔥蘢……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塔裡木油田走出一條科學治沙、生態環境改善和油氣勘探開發相得益彰的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

亙古沙漠變通途

2021年全國兩會上,“沙”字與“山水林田湖草”一起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對於塔裡木石油人來說,沙一點也不陌生。1989年塔裡木石油會戰伊始,來自五湖四海的石油人響應我國陸上石油工業“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戰略部署,會師南疆,向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挺進,開啟尋找大場面、建設大油氣田的追夢征程。

喜訊很快傳來:部署在沙漠腹地的第一口重大油氣發現井——塔中1號噴出高產油氣流,展現出巨大資源潛力。

然而沙漠腹地油氣勘探要想大范圍展開,首先要攻克沙漠這個“攔路虎”,修建一條通往沙漠腹地的道路。

位於塔裡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以其33萬平方公裡的巨大面積,站在中國沙漠面積的榜首,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因其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也被稱為“死亡之海”。

面對沙漠長距離筑路無先例、沙害侵蝕破壞程度驚人、施工工藝和筑路材料等一系列世界級難題,塔裡木油田聯合疆內外17個科研單位、180多名專家,夜以繼日地開展室內、現場試驗攻關。歷經4年艱苦卓絕拼搏,1995年,塔裡木油田終於打通塔裡木盆地南北交通阻隔,全長566公裡的塔裡木沙漠公路全線通車,成為世界上貫穿流動性沙漠最長的等級公路,對促進南疆經濟社會發展和油氣勘探開發起到重要作用。

在沙漠中筑路難,護路更難。面對風沙對公路的無情侵襲,塔裡木油田再次向沙漠宣戰,在道路沿線實施生態防護林工程。

無數個寒暑昏曉的攻關育苗,終將436公裡長的林帶栽種於公路兩旁。沿林帶布設的109座水井房日夜抽水澆灌,讓2000萬株抗旱耐鹼的沙生植被深深扎下了根,牢牢縛住了“沙龍”,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光伏治沙走新路

經過多年精心培育管護,塔裡木沙漠公路兩旁的4.7萬畝防護林,平均高度超過2米,成活率高達85%以上,沙拐棗、梭梭、紅柳等郁郁蔥蔥,挺立在沙漠公路兩側,已有超過百余種鳥類沿著這條綠色通道遷移棲息。野兔、沙鼠、沙狐等動物在此安家落戶,生態小環境逐步形成。

這些年,塔裡木沙漠公路的“碳”變化,正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塔裡木盆地的生動實踐。

綠色長廊守護下的沙漠公路,抵御住了風沙侵襲。也正是依托這條公路,塔裡木32個大中型油氣田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

2022年,塔裡木油田油氣年產量攀升至3310萬噸,成為我國陸上第三大油氣田和西氣東輸主力氣源地。對塔裡木石油人來說,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使命,保護生態環境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塔裡木油田響應國家“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號召,2022年6月,完成86口柴油機發電水源井光伏改造,此舉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410噸。

86座光伏發電站總裝機規模達3540千瓦,年發電量達362萬千瓦時,生產的電力可滿足生態防護林每日抽水灌溉植被所需。

據測算,生態防護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約2萬噸,負碳部分可中和過往車輛碳排放,為我國荒漠治理和沙漠公路運行維護提供了“塔裡木方案”,走出一條光伏治沙新路。

當前,塔裡木油田正在塔中、富滿等油氣田建立防沙治沙網絡,推進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天然和人工綠洲面積“雙增長”。

“死亡之海”建綠洲

聚焦“雙碳”目標,塔裡木油田貫徹落實自治區全面推進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部署要求,秉持“開發一個區塊,保護一片綠洲,撐起一片藍天”的理念,向荒漠要綠色、在沙漠建家園。

油田是能源生產大戶,也是能源消耗大戶。隻發展不減碳不行,隻減碳不發展也不行。塔裡木油田大力實施節能降耗減排和清潔能源替代,大力推進綠電、余熱、余壓等清潔能源替代。從油氣勘探到開發建設,每個環節都植入低碳基因。

當前,加大鑽井工程網電替代和“鑽機氣化”工作力度已成為一種趨勢,二氧化碳驅油技術也在油氣開發中初顯鋒芒,由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管控,“黑色”資源實現了“綠色”開發。

面對新疆無限好“風”“光”,塔裡木油田提升低碳和零碳能源比例,堅持新能源與油氣協同發展,先后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喀什地區建成裝機規模達7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能力持續提升,發電量突破1.7億千瓦時,進一步緩解了中下游用電快速增長需求,為地方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點燃了“綠色引擎”。

而今,“死亡之海”實現了生態文明與油氣能源一起發展,生機重新回到這片荒涼已久的大漠。(於江艷 王成凱)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