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肉蓯蓉的“春天”來了

3月的新疆,處處透著春的氣息。在這萬物萌發的時節,肉蓯蓉迎來了採收季。一棵棵粗壯的肉蓯蓉和農民臉上的喜悅,是這個季節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春回大地的同時,一股科技的“春風”正在新疆肉蓯蓉行業涌動。近期,新疆陸續啟動多個肉蓯蓉產業研發項目,涉及種植、加工、種質資源保育、智能機械等多個領域。未來幾年,新疆將加快肉蓯蓉產業化發展,讓“沙漠人參”成為新疆又一富民產業。
肉蓯蓉行業刮起“科研風”
“我們一定努力把項目干好,漂亮地完成研發任務。”3月4日,新疆林業科學院造林治沙研究所研究員劉永萍在“新疆肉蓯蓉新產品研發與應用”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証會上充滿信心地說。
這場項目啟動會邀請到北京大學、北京聯合大學、新疆中藥民族藥研究所、新疆林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眾多業內專家參加。項目計劃用4年時間,開展肉蓯蓉全產業鏈研究,解決當下制約新疆肉蓯蓉產業發展的關鍵“卡脖子”問題。
“這個項目政府和企業聯合投入經費達3500萬元,支持力度非常大,反映出新疆對發展肉蓯蓉產業的高度重視。”項目負責人劉永萍對記者說,目前已組建了70余人的研發團隊,最終目標是補齊肉蓯蓉深加工短板,拓展產業精深加工鏈條,實現新疆肉蓯蓉價值最大化。
在稍早前的2月27日,“新疆肉蓯蓉優良種質創新利用及綠色生產‘卡脖子’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啟動會在吐魯番市召開,該項目將對肉蓯蓉及其寄主種質資源創新利用、綠色有機穩產等關鍵技術進行攻關與研究,為新疆肉蓯蓉產業化發展打牢基礎。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目前新疆肉蓯蓉種子缺乏標准,質量參差不齊,對藥材質量、產量影響很大。”項目主持單位新疆頌春維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說,今后幾年,研發團隊將從源頭上為新疆肉蓯蓉建立基因譜,建設種子庫,為后期人工培育良種和種子標准化建設打好基礎。同時,該項研究還將探索肉蓯蓉綠色穩產的發展新模式,引導農戶提升種植水平,生產出高質量的肉蓯蓉。
肉蓯蓉主要寄生在梭梭或紅柳根部,每年春秋兩季可採挖,素有“沙漠人參”的美譽,是傳統名貴中藥材。目前,肉蓯蓉在新疆、內蒙古、甘肅等地有人工種植。2022年,新疆加大對肉蓯蓉產業發展的科研支持力度,安排多個科技專項、重點研發任務專項,支持肉蓯蓉種質資源保育、高效種植、機械化裝備、新產品研發與應用、保健功能挖掘等。目前,各研發任務已陸續啟動。
“新疆沙區面積廣闊,具有發展肉蓯蓉產業的良好基礎。近年來,新疆各地積極探索肉蓯蓉產業發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於全國第一。新疆加大對肉蓯蓉科研的支持,將有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劉永萍說。
建成全國肉蓯蓉原料基地
據了解,目前新疆人工接種肉蓯蓉面積約100萬畝,形成了環塔裡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准噶爾盆地沙區3個集中連片產區,成為當地農牧民增收的又一增長點。
“新疆開發肉蓯蓉起步較早,上世紀90年代率先在全國解決了肉蓯蓉人工栽培技術問題。近年來,隨著節水滴灌技術在新疆肉蓯蓉栽培中廣泛應用,肉蓯蓉接種率進一步提高,新疆已形成肉蓯蓉立體機械化液體精准接種技術體系。”劉永萍說。
目前,新疆年產肉蓯蓉藥材原料干貨6000余噸,約佔全國肉蓯蓉藥材原料產量的80%,是我國肉蓯蓉最大原料基地。和田地區、吐魯番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等都有較大面積的肉蓯蓉種植,肉蓯蓉產業在天山南北遍地開花。
據不完全統計,新疆肉蓯蓉行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累計解決3萬余戶10萬人以上就業,建立了包括種植栽培、切片加工及中藥材、保健品、酒類產銷等環節的產業鏈。由於人工栽培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新疆各地肉蓯蓉產量不穩定,種植收益差距較大,畝產值從1000元到7000元不等。
肉蓯蓉產業是生態友好型產業,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帶來生態和社會效益。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且末縣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沙化土地,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多年來,且末縣在防沙治沙實踐中,積極發展梭梭林下接種肉蓯蓉,增加生態林的經濟效益,帶動了防風治沙林面積不斷增加。目前,全縣防風治沙林總面積約17萬畝,梭梭林下肉蓯蓉接種面積約8萬畝,肉蓯蓉產品遠銷國內外,走出了一條以生態產業培育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據且末縣氣象部門資料顯示,當地沙塵暴天氣年平均日數由20世紀80年代的16天左右下降為近年來的11天,浮塵天氣年平均日數由128天下降到近年來的98天。肉蓯蓉產業不僅讓沙漠披上了綠裝,還成為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於一體的朝陽產業,為促進產業興旺、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肉蓯蓉產業挖潛蓄勢待發
在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屠鵬飛看來,肉蓯蓉的產業潛力還未得到有效挖掘,目前全國肉蓯蓉產業總規模約206億元,但整個行業發展水平比較低,下游保健、藥品、食品等消費終端市場尚未完全打開,增長潛力很大。
“我在新疆從事人工接種肉蓯蓉研究30余年,可以肯定地說,新疆肉蓯蓉人工種植技術已經沒有太大問題,隻要不斷完善,做好示范推廣,可以對產業化發展形成支撐。目前,新疆肉蓯蓉產業‘卡脖子’問題在下游加工生產、銷售環節,至今還沒有一款在市場上叫得響的產品,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更是稀少。”屠鵬飛說。
據統計,目前全國以肉蓯蓉為原料開發的藥品和食品約49個,新疆在這兩個領域還是空白。全國以肉蓯蓉為原料開發的保健產品有38個,其中新疆有8個。此外,肉蓯蓉提取物產能主要集中在陝西、四川、廣東、山東等地,新疆作為最大的原料供給地,尚無飲片產能,僅做了產地的初加工。
屠鵬飛認為,今年新疆啟動多個肉蓯蓉研發項目,對突破下游產業鏈短板制約非常有幫助。新疆應盡快制定肉蓯蓉產業發展規劃,科學合理謀劃產業發展路徑,扶持壯大龍頭企業,積極開展示范推廣,讓肉蓯蓉產業更上層樓,邁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記者了解到,目前,新疆已經在肉蓯蓉標准化種植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今年2月,國家標准《肉蓯蓉培育技術規程》開始實施,該標准由新疆科研人員歷時3年起草完成,對肉蓯蓉的接種、採收、田間管理等技術進行了規范。今后,標准逐步落地實施,將引導肉蓯蓉產業向著標准化、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去年我國出台《全國沙產業發展指南》,提出科學保護修復荒漠生態系統,進一步引導合理適度利用沙區資源,推動沙區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劉永萍說,“這為新疆發展以肉蓯蓉為代表的沙產業指明了方向。”新疆應把肉蓯蓉上升到生態產業的高度,將人工種植、產品開發、防沙治沙、生態建設、鹽漬土改良開發以及寄生植物的開發利用等有機結合起來,借助科技興農春風,將肉蓯蓉產業打造成富民產業,成為新疆沙產業中最亮麗的名片。(曹華)
■點評經緯
用科技賦能 讓沙漠生“金”
近年來,以肉蓯蓉為代表的沙產業在新疆得到快速發展,昔日無人問津的沙漠資源,在科技的加持下,正成為新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香餑餑。
新疆是我國沙漠面積最大的省區,佔我國沙漠面積近60%。新疆依托“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項目,在遏制荒漠化進程、確保生態改善的同時,積極推廣生態—經濟復合型沙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防沙治沙和增產增收的雙贏。除了在南北疆廣泛種植的肉蓯蓉,於田縣的沙漠玫瑰、精河縣的沙漠蛋白桑、青河縣的沙棘等也都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
目前,新疆各地已發展出飼料、藥品、保健品、化妝品、飲料、果品等一大批沙產業產品,肉蓯蓉、沙棘、枸杞、玫瑰、甘草等沙區特色經濟植物深加工企業有150多家,同時帶動了種植、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沙產業鏈不斷延長。尤其是近年,隨著我國中藥材市場的快速發展,新疆沙地中草藥產業增長勢頭迅猛。
沙產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科學的理念和方法,否則非但難以獲得理想的收益,還可能對脆弱的環境造成破壞。因此,沙產業被定義為知識密集型新興產業,隻有在科技武裝下沙產業才能在貧瘠的土地上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新疆沙產業還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產業化水平較低、產業鏈條較短、市場影響力較小。全國從事沙產業的企業已逾7萬家,與之相比,新疆沙產業企業數量偏少,上規模的龍頭企業僅30多家,與新疆豐富的沙漠資源極不相稱。
2022年,我國發布《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沙產業被列為我國“十四五”期間林草產業發展的12個重點領域之一,這給新疆沙產業的發展帶來難得機遇。新疆應抓住發展機遇,進一步增強沙產業整體技術力量,積極探索科學的沙產業發展模式,努力將沙產業打造成科技型新興產業,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讓“平沙萬裡絕人煙”的沙漠也收獲“金山銀山”。(曹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