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文化潤疆行 非遺援疆好 民族團結人心齊

“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成果豐碩

2021年10月21日19:43 |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小字號

熱情歡騰的庫姆孜彈唱、色彩絢麗的哈密刺繡、精致典雅的景泰藍、惟妙惟肖的石刻彩繪、趣味盎然的木偶戲……近日,在新疆美術館開展的“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簡稱“非遺展”)上,凝結各族人民文化活力的非遺,以展示、展演、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生動呈現,不僅展示了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現代成果,更詮釋了非遺在增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功能,串聯起一幅幅團結的畫面、發展的景象。

廣泛交往 非遺講好民族團結故事

五十六朵鮮花共栽一個盆,五十六棵翠竹共連一條根。

古以文載道,今以文聚力。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第八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引,全國各地“組團式”援疆,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文化繁榮帶動區域發展,又將新疆的美與好帶往全國其他地區。此間,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傳的非遺自始至終深深嵌入各族民眾廣泛交往中。

“我要一塊大磚,他買一塊小磚。”非遺展上,烏魯木齊居民扎伊爾一到湖南展區就跟益陽茯磚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熱絡起來,不僅購置了200多元的產品,還志願當起了非遺宣傳員,他逢人便說:“‘喝酒要喝伊力特,喝茶要喝湘益特’。在我們新疆,茶有很多種,湖南益陽茯磚茶為啥最有名,是因為它質優價廉,口感適中,自建國以來就大量銷往西北,造福百姓,是團結茶、金蘭茶,歡迎大家跟我一同赴湘游玩!”60多年來,湖南累計向新疆、青海、甘肅等地調撥茯磚茶60多萬噸,其中每年向新疆地區供應4000噸,是新疆人民的“心頭好”。除此之外,湖南還通過幫建新疆首個“非遺集市”、組織湘繡專家傳藝、與區域文化機構結成非遺旅游產品合作單位等舉措,扎扎實實對口幫扶吐魯番。

一擔茶葉一脈親,一曲和鳴一片心。非遺展上,非遺服務民族團結,推進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維護邊疆地區社會穩定的努力處處可見,深入人心。

天津展區以“津疆同心·打起手鼓唱起歌”為主題,以泥人張彩塑作品《夢娃》和津派玉石人物雕刻技藝作品《打起手鼓唱起歌》為主視覺元素,以“春雨工程”“津和一家親”等援疆舉措、津疆故事和天津參展項目介紹為展板內容,多維展現人民美好幸福生活和民族交往深情厚誼。作為天津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與新疆的淵源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天津西青“趕大營”。跟隨著“大營客”的腳步,楊柳青年畫從千年古鎮傳入天山南北。由於新疆當地民族風俗中沒有將人物、動物圖案置於廳堂的習慣,楊柳青木版年畫為此創作出更符合新疆本地人民習俗的“景格畫”,即在紙張上隻畫上植物花卉、豐碩瓜果、瓷器擺件等靜物。此次參展,楊柳青木版年畫還帶來了與新疆非遺項目桑皮紙制作技藝合創的新作,細膩與古朴的美妙融合,甚至引來新疆收藏家協會會員的駐足推介。

北京展區內,觀眾紛紛參與一得閣展位的現場拓片體驗,據非遺傳承人透露,此次非遺展上的一得閣墨汁均是專屬定制。傳承人根據新疆氣候,潛心研究3個月,終於配出了一張專方,以冰片、骨膠等為添加元素,即便在干燥環境下也能迅速著色、持久保色。

在新疆展區的巴州館,剪紙《二十字治疆方略》十分醒目。現場,“維吾爾族羅布淖爾民歌”的國家級傳承人吐地·尼亞孜,以《二十字治疆方略》為背景,熱情彈唱羅布淖爾經典民歌,令觀眾深刻感受現代生活的和諧安寧。

全面交流 非遺增進中華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扎根民間、源於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踐、心口相傳,被譽為人類的生命記憶、活態文化基因,是傳承中華文明、賡續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把繡針一繡錦,一條提線一驚艷。多姿多彩的非遺展示,營造出非遺保護的良好氛圍。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增進了繁榮發展的學習互鑒。

本次非遺展薈萃各地“名繡”爭奇斗艷,映照“錦繡中國”風採非凡。蘇繡、湘繡、粵秀、上海絨繡與維吾爾族刺繡、回族刺繡競相綻放,充分展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共同理念。得知江蘇展區正在展出蘇繡作品《哈密繡娘》,前來參展的哈密市繡娘圖思娜·牙克亞興奮不已,專門前去觀覽。“這幅蘇繡作品描繪的就是我們刺繡時的情景,親切又感動。”圖思娜曾赴蘇州學習,她認為,與哈密刺繡的色彩和圖案不同,蘇繡層次豐富、手法細膩,能將人物表情和動作刻畫得生動唯美,在很多方面,彼此都有很多交流空間。此次圖思娜帶來的作品就吸收了蘇繡針法,將傳統題材繡出了新氣象,她所在的哈密展區也成了“取經目的地”。

在浙江展區每天上演的精彩節目正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泰順提線木偶戲。伴隨抑揚頓挫的唱曲,傳承人蔡曉華從容調用手指,一番“挑、拉、提、甩”,木偶煥發生機,靈活的演繹引來滿堂喝彩。蔡曉華介紹,看到現場很多小朋友前來觀看,他特意調整表演計劃,准備了《真假美猴王》等更有辨識度的劇目。展會期間,蔡曉華還抽時間觀看了變臉、獅舞、哈密木卡姆、新疆曲子、俄羅斯族踢踏舞等表演,收獲頗豐。“非遺展設置的展演區,是文化惠民的暖心,也是我們非遺人的交心。這幾天,我一次次感嘆,我們中華文化多麼博大精深,我們非遺在交流中多麼蓬勃繁榮。”蔡曉華說。

新疆展區阿勒泰館成了熱門打卡點。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藝傳承人斯蘭別克·沙和什身著全套手工羊皮滑雪服、頭戴獸皮帽、腳蹬毛皮靴,引得觀眾紛紛駐足合影留念。阿勒泰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任樂介紹,阿勒泰地區積極打響冰雪運動品牌,通過滑雪課進校園,向大眾普及滑雪運動,積極推進“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目前這個毛皮滑雪板已經走進冬奧會展館。

深度交融 非遺匯聚民族奮進偉力

多種形式深化交融、深入推進文化潤疆是本次非遺展一大亮點,展會通過“線上+線下”模式拓展展會空間,“雲上非遺”與線下展會互聯互通,運用數字化手段呈現更多的非遺項目及展品。在現場集中展示的基礎上,非遺展期間還開展了“非遺進景區”活動,依托景區非遺集市和傳統工藝振興基地,組織援疆省市非遺項目到對口受援地展示、展演,搭建起一個集成果展示、文化傳播、宣傳推廣、展示展演、互動體驗的長期非遺宣傳展示平台,不僅充分展示近年來新疆、各對口援疆省市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還帶動了非遺產品的展銷,擴大了非遺品牌的影響力,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

一條挂毯一牽手,一根畫筆一生情。新疆地區的非遺傳承人紛紛表示,在此次非遺展上,學到了不少產品營銷、品牌打造的經驗,對於長遠發展意義重大。

非遺展第一天,塔吉克族刺繡非遺傳承人加瑪麗·米爾孜買買提的得意之作就被一位上海游客買走,很多小挂件也備受歡迎。他激動地說:“這些年,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地參加過大大小小非遺展,沒想到第一次在家鄉參加大型非遺展就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銷量。我們已經緊急調運了新一批非遺作品,希望把更多新花樣、新成果展示給大家。”

在河南展區,唐三彩燒制技藝第三代傳承人高賀多了一項任務——向新疆人民介紹非遺生產基地和藝術品集散地的建設經驗:“我的家鄉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朝陽鎮南石山村三彩小鎮,是個隻有1400人的小村,卻擁有70多家唐三彩生產企業。為手藝人、營銷人、傳媒人等提供良好發展空間,是我們營造非遺產業致富村的秘訣。”高賀慷慨分享。

近日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天津葫蘆制作技藝(葫蘆廬葫蘆制作技藝)也亮相此次非遺展。非遺傳承人趙洧半個月前剛參加了在烏魯木齊舉辦的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並與新疆部分機構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計劃以匏杯匏盞和葫蘆做的茶葉罐等產品帶動葫蘆小鎮的打造,融入當地農業主題游。

新疆旅游飯店業協會秘書長孫莉專程帶隊前來觀展。“每個展位細細看來,非遺之美、產品之新、表演之精,大為震撼,我已經計劃將各地非遺項目引入我們的酒店、民宿,打造新型文化體驗。”孫莉說。

在山東展區,非遺傳承人甄岐國久久流連,思緒萬千。甄岐國的父母都曾是山東對口援疆干部,最終定居烏魯木齊。甄岐國學了40年美術,用山水畫、雕刻等多種形式描繪新疆,現在已是傳統美術和雕版拓印多個代表性項目的非遺傳承人。“我的學生中有不少是援疆人員的后代,我們的家在山東、魂在新疆、根扎祖國,大家都有很強的使命感,用文化的傳承續寫交融的篇章。”甄岐國說。

文化潤疆,讓我國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團結一致,手足相親﹔“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以非遺展示促交往,以切磋增進交流,預示著文化潤疆進入新階段,講出各民族團結奮進新時代的壯美故事。(王彬)

(責編:楊睿、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