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边增绿一年间

11月23日,群众在民丰县后河坝治沙点植绿。许晓龙摄
亘古荒原涌绿意,大漠锁边续华章。
2024年11月28日,全长3046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锁边合龙,标志着国家“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合龙一年来,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治沙从“锁边固沙”向“扩边增绿”全面升级,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围脖”愈加厚实,书写了高质量治沙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从锁边到扩边,“绿围脖”不断拓展
初冬时节,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雅县盖孜库木乡万亩梭梭治沙示范基地,成排的梭梭如卫士般立于沙海与绿洲之间,守护着家园。
“今年春季栽植的2.5万亩梭梭苗,如今已有1米高,形成长5公里、宽4公里的绿色屏障,让塔克拉玛干沙漠‘绿围脖’更厚更绿了。”新疆鸿泰绿疆农林开发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志军语气中充满自豪。
沙雅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沙化土地占比高达84.69%,是阻击风沙的前沿阵地。2023年新疆打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以来,沙雅县积极探索推广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模式,构建“光伏+治沙”综合防护体系,建成了约160公里长、10公里宽的生态锁边带。
“全县规划了60万亩林草生态修复工程,主栽耐旱梭梭,发展肉苁蓉产业,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提升。”沙雅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胡杨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开彦介绍,目前,全县有10余家企业及承包户投身荒漠化治理,完成梭梭造林28万亩,其余32万亩将于2030年前完成,持续夯实锁边成果。
作为阻击战主战场之一的于田县,2024年11月28日在万花园防沙治沙示范区举行锁边合龙仪式。如今,合龙现场原本仅100米宽的玫瑰花种植带已拓展至2374米。
在若羌县“东扩”阻沙战区,台特玛湖东侧7.8万亩空白带锁边工程今年全面完工,连绵的草方格与沙障牢牢锁住流沙,有效阻止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两大沙漠“握手”。
“台特玛湖东北面处于塔里木盆地东灌风口,扩大植被覆盖对削弱风沙活动、降低沙尘影响具有关键作用。”若羌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李宾表示,当地通过探索“工程+生物”治沙模式,在草方格间种植黑枸杞、酸枣、沙棘等经济作物,实现固沙增收双赢,持续巩固了锁边与扩边成效。
锁边合龙并非终点,而是扩绿新征程的起点。一年来,新疆以“一圈、两区、三线”为主战场,围绕285公里空白区锁边防护带推进“扩边”建设。在于田、民丰、皮山等关键区域,依据主害风方向与风力强度,科学拓宽防风阻沙林草带,同步强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与修复。数据显示,合龙一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1个重点县市累计完成扩边938.2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24.11%,实现了从“一条线”到“一大片”的跨越发展。
从防沙到治沙,生态产业同发展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扩边战场上,治沙模式不断创新。面对流沙活跃、干旱缺水、基础设施薄弱等挑战,新疆各地因地制宜,统筹工程固沙、生物治沙与科技治沙,推动扩边增绿更加高效、可持续。
沙雅县防沙治沙工程区内,光伏发电取水治沙新模式成效显著。当地将2000亩沙化土地设为一个灌溉单元,配套建设55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抽取浅层苦咸水并采用高效滴灌技术种植梭梭等治沙植物。“该模式兼具经济性与生态性,同时解决了沙漠地区用电难题。”王开彦说,以灌溉2000亩测算,光伏取水较传统电力单井首年可节约费用13.3万元,次年起年均节省16万元,大幅降低了治沙成本。
目前,沙雅县已投运光伏取水设备36套,覆盖治沙造林6.3万亩,年均节约电费300余万元。预计至2030年,设备总量将达160套,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取水治沙基地。
若羌县创新推出“间隔治沙”模式,确立草方格与高立式沙障组合施工方案,通过科学设置间距,实现治理效率与成本控制的双重优化。“间隔治沙符合若羌沙情,能最大化发挥固沙效能。”李宾表示,该模式在保障同等治理效果前提下,可节约40%成本。
民丰县后河坝三期12万亩工程区,6家企业正全力推进“工程固沙+生物治沙”项目,先以草方格固定沙丘、降低风速,再种植经济林果,一个个草方格中,桃、杏、沙枣、酸枣等苗木茁壮生长。“3—5年后,经济林陆续挂果,成林后还可发展林下养殖。”新疆塔漠鑫环境治理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麻晓斌说,公司承接的2.2万亩治沙任务正稳步推进,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清晰。
锁边合龙一年来,新疆各地探索推广治沙新技术、新模式,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376.2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15.26%。昔日黄沙漫卷之地,正逐渐披上盎然“绿装”。
从“被动治”到“主动为”,政策激发动能
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从“锁边固沙”向“扩边增绿”跨越,离不开精准有力的政策引领与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2024年6月,新疆出台九条措施支持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为持续推进国土绿化送来“政策春雨”,也为广大治沙人注入坚定信心。
自2024年起,新疆每年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增防沙治沙任务,并通过“先干后补、干好再补、以奖代补、预拨+清算”等灵活机制,有效破解了基层“无米下锅”的困境。尤其是各地探索的“划地到村、配权到户、惠利于民”治沙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群众的治沙热情。
于田县阿热勒乡夏玛勒巴格村村民阿布杜热合曼·麦麦提今年承包了380亩沙地,他满怀信心地说:“我种了玫瑰和桃树,还计划套种耐旱药材。管护得当,3年后亩均收入有望达3000元。沙窝窝真的会变成金窝窝!”于田县明确治沙主体享有国有沙地使用权,并可进行抵押融资,真正实现“谁治理、谁受益”。据统计,2024年以来,于田县有约2000户群众主动参与治沙,面积突破18万亩。锁边造林还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带动全县2.5万人实现季节性就业。
在且末县老兵治沙基地,今年金融机构给予的2000万元贷款授信,助力企业完成了750亩文冠果种植任务。“这笔资金推动我们从梭梭嫁接肉苁蓉向文冠果种植拓展,促进了沙产业多元化发展。”老兵治沙队负责人田来群表示。
锁边合龙新起点,扩边增绿万象新。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向纵深推进,融合生态安全、产业振兴与民生改善的绿色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不断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曹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