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之畔到帕米尔高原 九载铺就“铸心”之路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心胸外科病房里,副院长卡德尔江·木沙时不时要来查房。看着监护仪上的数字平稳跳动,听着听诊器里传来清晰、有力、规律的心音时,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回2016年。
那一次,他和同事们下乡义诊,筛查结果沉甸甸,心脏病患者真不少。名单很长,但老乡们的话更扎心。
“没事,缓一缓就好。”有人摸着胸口,不信自己心脏有问题;“动刀子?不至于。”有人摆手,眼神里全是害怕;还有钱的问题,很多家庭凑不出手术费。
更难的是当地医疗水平有限。
“必须解决,项目兜底。”由中组部统一部署,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提供托底保障,江苏省第九批援疆医疗队领队、克州人民医院院长丁强负责推进。就这样,“润心计划”启动了。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也前来传帮带,大家倍感振奋。然而,首批招募的患者,全部临阵退缩。“得让他们亲眼看到手术真的能救命。”卡德尔江一户户上门去劝,“请相信我,一定能把你们治好。”
2016年7月,首批6名患者被推进手术室。手术成功了!患者多来提·卡热紧紧握住医生的手,激动地说:“等我恢复好了,一定要为你们唱《玛纳斯》。”
希望被点燃,越来越多人主动找来。一个新的计划被提上日程,培养属于当地的心胸外科队伍。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组织8家医院对口支援克州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包科”,为克州人民医院储备心胸外科人才。
卡德尔江被派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师从著名心外科专家沈振亚。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卡德尔江第一次见识了“快节奏”:进了手术室后,从清晨一直站到深夜,一台接一台,水都顾不上喝。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一个深夜,一位动脉破裂患者被送来,家属几近放弃,沈振亚却坚持再努力一次。他带领团队紧急手术五六个小时,直到天快亮,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手术结束后,他换衣洗脸,又直奔病房……
卡德尔江看到,当地医生建立了长期随访机制,主刀医生为患者建台账、长期跟踪。他们不仅懂技术,还帮经济困难患者申请政策扶持与公益资源。
那一刻,卡德尔江明白了,好医生,手上功夫要硬,心里更要装着患者。
在苏州的三个月,他像上了发条,早上跟手术,下午看腔镜,晚上讨论病例,常常忙到深夜。
回到克州人民医院后,卡德尔江牵头组建了心胸外科,“润心计划”稳步推进。
接过接力棒,江苏省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队长、克州人民医院院长季晶以“润心计划”为切入点,带动相关学科群建设。通过传帮带,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重症医学中心……一个个科室快速发展。
心脏手术,一半在手术室,一半在重症监护室。术后,每一项指标都关乎生死。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学习时,克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郝瑜看到,那里的每位患者都有规范诊疗路径。她带领科室一点点改进:严格交接班,狠抓质量,每周组织业务学习,邀请江苏专家线上授课。
人练出来了,技术跟上了,以前不敢接的患者,如今也能稳稳接住。2024年底,郝瑜带队申报自治区重点专科,顺利通过,“这是援疆最实在的成果”。
援疆专家长期驻守,团队每半年飞赴克州,开展围手术期带教……9年来,沈振亚团队16次往返,把技术留在帕米尔高原。
如今,卡德尔江的团队已能独立完成心脏外科的常规手术。在“润心计划”兜底下,心脏病患者转院率大幅下降。“润心计划”的惠及范围,也从心脏病扩展至其他病种。
截至目前,克州人民医院已完成近700例心脏手术,“润心计划”救助了500多位困难患者。依托沈振亚团队,他们还为从中亚国家慕名而来的患者实施了手术。
从长江之畔到天山脚下,“润心计划”播下的种子,已在帕米尔高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份源自祖国大家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情,不仅修补了一颗颗跳动的心脏,更点亮了无数家庭充满希望的明天。(苏璐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