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戈壁滩“游”出富民虾——看新疆额河螯虾产业化之路

2025年11月20日10:21 | 来源:新疆日报
小字号

10月29日,新疆吉木乃县与威海鲲威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签订2026年额河螯虾虾苗预购协议,首批预订10万尾虾苗。这份跨越4000多公里的合作订单,不仅敲定了明年首批外销虾苗的供应计划,更标志着新疆本地培育的额河螯虾从戈壁试验田迈向全国消费市场。

作为额尔齐斯河流域特有物种,额河螯虾曾仅存于自然水域,如今却通过科技攻关+模式创新,实现从物种发现到人工量产的突破,更以北繁南养破解北方水产养殖周期难题,带动农牧民转型就业。远离海洋的新疆,依托这一本地水产资源,在沙漠戈壁间走出一条特色渔业富民路。

科技破冰 从新发现到量产化

额河螯虾学名“窄螯螯虾”,是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物种,体形大、出肉多、肉质鲜,还特别皮实好养,妥妥的虾中“优等生”。

2023年8月,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副教授李斌带领科研团队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发现窄螯螯虾的自然分布。经专家团评估,该物种属于我国首次记录,填补了新疆自然河流中螯虾分布空白。

仅过一年,额河螯虾便成功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从实验室探索阶段,逐步走向稳定、可控且具备经济规模效益的养殖阶段,这背后都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

“窄螯螯虾喜欢在冷水环境中生长,十分适应北方的自然气候,单只雌虾每次产卵200枚至1200枚,是我国优质的种质资源。”李斌介绍。

作为我国新记录物种,从野生种群到规模化繁育,技术是第一道坎。

2023年9月,新疆农业大学联合吉木乃县科技局、疆外多家科研院所,依托新疆雪域额河龙虾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新疆额河螯虾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聚焦规模化繁育。

科研团队发现,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下,额河螯虾自然孵化率仅为15%至20%,胚胎发育周期为45天至60天,孵化时间长、破膜时间不同步等问题限制了虾苗规模化生产。

2024年5月,科研团队首次实现额河螯虾胚胎离体孵化,将孵化率提升至80%以上,周期缩短10天,该技术随后在吉木乃县额河螯虾产业园成功应用。同期,阿勒泰地区一农场盐碱池塘中试养的400公斤虾苗,成活率超90%、平均体重从35克增至87克,为新疆盐碱地水产利用打开新空间。

技术突破后,科研成果随之转化。吉木乃县窄螯螯虾科技小院、多个产学研基地陆续建立,5项螯虾相关科研项目落地。

模式创新 北繁南养破解周期难题

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市场、养殖户广泛接受这个品种是更大挑战。

作为我国西北之北的本地冷水虾,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额河螯虾需要冬眠,一年只能养一茬。

2023年11月,科研团队设想,额河螯虾的养殖水温需保持在15摄氏度至19摄氏度,如果在相对较南的区域进行养殖,有更温暖的自然环境配套良好的设施条件,额河螯虾或许可以实现全年生长,这样就能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科研团队前期实验结果显示,通过人工控温后,螯虾的繁殖周期由5月份提前到1月份,有望在人工养殖环境下实现一年两产。

《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的小龙虾、每年7月下旬至9月中旬南方产区小龙虾供应处于空窗期。从吉木乃县的养殖特性来看,这个空窗期正好是额河螯虾的主产期。

眼下,南方蟹肥水美,但在北疆之北,正是额河螯虾的“播种季”。

11月3日,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的新疆策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00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新引入的1200尾窄螯螯虾正欢快地游动。

“额河螯虾能完美适应新疆气候特征,可自然越冬,无需额外保温投入,从养殖成本控制到环境适配性均具备显著优势。”该市畜牧水产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陈新华表示,师市渔业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传统品种稳基、特色品种提质”的多元产业格局。此次引入的额河螯虾体形硕大饱满、出肉率高、肉质鲜甜,产业开发前景广阔。

已养殖窄螯螯虾一年的阿勒泰渔业有限公司更是尝到甜头。

“今年5月,我们引进了300公斤窄螯螯虾虾苗,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培育,产量就实现翻倍,中秋节期间市场销量非常好。”阿勒泰渔业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部副经理索洋说,“上周,我们顺利完成了额河螯虾虾苗的集中投放工作,本次共投放虾苗2万余尾,计划明年实现规模化上市。”

产业富民 牧民转型养虾人

产业要长远,得让老百姓得实惠。在吉木乃县,哈萨克族小伙堆山·阿依特哈孜的生活,就因额河螯虾变了样——从前靠放牧为生,如今成了额河螯虾产业园的渔业工人,“每月能挣近3000元,还能学养殖技术,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堆山的“新饭碗”,源于当地对产业的全链条布局。2024年总投资2900万元的额河螯虾产业园项目启动建设。产业园对标原种场标准精心打造,是一座集额河螯虾人工繁育、资源保护、技术研发与示范、养殖技术培训及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2025年4月,产业园内的额河螯虾繁育养殖基地正式投入运营,李斌带领科研团队进驻园区,对1.5万尾抱卵虾实施精细化工厂化养殖管理,最终实现人工孵化的突破。

科研团队将实验室成果推向规模化生产一线,自主研发的“窄螯螯虾工厂化人工孵化技术”与“虾苗工厂化人工养殖技术”体系,在实践中交出亮眼答卷:亲本成活率创下99.87%的行业新高,虾卵孵化率高达95.47%。

在追求高效生产的同时,科研团队将绿色可持续理念深植产业核心。独创的室内外大循环节水净水技术在园区成功示范:养殖水体在系统内部循环再生与高效利用,自注水以来仅因自然损耗补水约8000立方米,养殖尾水实现零外排。

“此次窄螯螯虾工厂化人工孵化技术的突破和节水养殖模式的成功应用,不仅填补了新疆特色水产养殖领域的技术空白,更开辟了生态优先的产业新路。”吉木乃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杨运发算了一笔账:目前,4月投放的1.5万尾亲本虾已孵化,6月下旬虾苗转入室外,规格3—5厘米,优质商品苗种于9月启动销售,预计2025年销售30万尾虾苗,产值突破150万元。

眼下,吉木乃县已开始规划下一步:推进螯虾酱、虾干等深加工,让虾产品身价再涨一截;打造养殖+观光基地,办起螯虾宴、文化节,让更多人知道戈壁能养出好海鲜。“我们要把额河螯虾打造成新疆特色品牌,让这条产业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吉木乃县吉辰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文涛说。

从吉木乃县起步,到布局全国的养殖基地;从被质疑能否养殖成功,到带动农牧民增收的富民产业;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田野中的“产业燎原”,额河螯虾的故事证明:只要敢创新、善作为,戈壁滩上也能“游”出螯虾,边疆地区也能闯出现代产业的新天地。(张婷 常轶茹)

(责编:李龙、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