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援疆路上,一切值得

2025年11月10日11:33 | 来源:天山网
小字号

韩殿臣与学生的合照。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4年8月23日,我揣着一颗滚烫的教育初心,从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启程,跨越山海来到和田地区第一中学,接过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接力棒,开启了援疆征程。

那天,4000多公里的航程、五个多小时的高空飞行,我终于抵达了和田昆冈机场。或许胸前的党员徽章与眼底的坚定格外醒目,刚走出机场就被电视台记者拦下,作为援疆教师代表发言。面对镜头,我真诚地说:“踏上和田这片热土,我心中充满激动与担当。我坚信,两年后,我定会成为学生和家长常常记起的人,和田也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次采访,不是即兴的表白,而是此后无数个日夜咬牙坚持的郑重承诺。

和田的盛夏裹挟着灼人的热浪,为了给学生们撑起一片清凉,我四处奔走、反复协调,终于在北京景山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为52间教室装上了104台空调,彻底解决了学生高温学习的难题。当冷风缓缓吹进课堂,看着学生们舒展的眉头,我心里比自己吹着空调还舒坦——行政办公区域没有空调算什么,学生们的学习环境才是最大的事。

我始终坚信,优质的教育从不是“尖子生的专属”,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循着微光实现梦想。为了帮更多家庭圆“大学梦”,我主动扛起高三工作的重担,牵头创办了学校首届“攀峰班”,把北京成熟的高三培优模式引入和田,还四处链接优质公益教育资源,免费为学生开展提质增效辅导。

一年来,从清晨早读到深夜自习,从教研分析到深夜的个别辅导,我总是冲在一线。当2025年高考成绩揭晓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和田地区第一中学本科上线率达到96.07%。看着学生们拿着成绩单时眼里闪烁的光,我知道,所有披星戴月的奔波都化作了满心的甘甜。

要让援疆的火种燎原,就得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我为当地青年班主任开展“遇见成长·精致陪伴·做智慧型班主任”系列培训,从班级管理技巧到心灵沟通方法,倾囊相授。课程不仅覆盖本校,还无偿推广到墨玉县第一中学、和田市第三高级中学等多所学校。在不久前结束的自治区第三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上,我辅导的8名教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4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1人更是代表新疆站上了全国赛场。看着他们站在领奖台上自信的模样,再多的辛苦都变成了值得。

我常想,若说医疗援疆是“救急”的雪中送炭,基建援疆是“塑形”的固本强基,那教育援疆便是着眼未来的“铸魂”工程。从进校第一天起,我和团队就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刻进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都会提前好几天打磨内容,从红色故事到时代楷模,从家国情怀到民族团结,力争让每一次升旗都成为一堂鲜活的思政课,让学生们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受触动、长志气,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今年5月的歌咏比赛上,一个场景让我终生难忘:当一个班级演唱结束,全场2000多名师生突然齐声高呼“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那声音震彻礼堂,感动的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当和田的学生们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呐喊,我忽然明白,所有的奔波与坚守都有了最珍贵的答案——这不正是立德树人最生动的模样吗?

“援疆有我,不负韶华,奔赴山海,为所当为。援疆路上,一切值得。”写在笔记本扉页的这段话,正沿着脚下的戈壁路,一步步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既然选择援疆,我就要用两年的坚守,交出一份无愧国家使命、无愧北京初心、无愧和田人民期待的满分答卷。(韩殿臣)

(作者系北京市援疆人才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雅文整理)

(责编:陈新辉、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