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新疆品质”铸就金字招牌 赋能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月14日19:29 |
小字号

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享有“瓜果之乡”“天马之乡”“金玉之邦”“地毯王国”“歌舞之乡”等美誉。为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产品提质增效,助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21年12月启动实施了“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工程,按照统一认证产品名录、统一标准、统一认证规则、统一认证标志、统一认证监管等要求,利用新疆天然名片打造新疆本地“金字招牌”,为新疆高品质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代言。

“新疆品质”是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平自愿、开放有序、标准引领、以质取胜、突出重点、分布推进的区域公共品牌,该品牌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特色产品为重点,以公共服务为目的,具有较强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企业和产品都能享受到品牌带来的红利。

禀赋天成享美誉,产业升级遇瓶颈

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营销推广、知识产权和品牌认证等规范化流程,会导致新疆地域特色产品缺乏品牌带动效应,卖不出好价钱;市场混乱、产品鱼目混杂,消费者花大价钱却未必能买到正宗的原产地产品。

英吉沙杏作为新疆地域性特色水果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冰山玉珠”、“中国第一杏”。以其色泽金黄、肉质细软、汁多味甜、肉厚核小而享誉疆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曾经,因为缺乏品牌认证标识或原产地溯源渠道,有些商家以次充好、冒牌模仿,消费者无法确认所购买的杏子是否为正宗英吉沙杏,地域产品品牌公信力和产品口碑受到极大负面影响。

乌鲁木齐市民梁建国每年都需要朋友从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买几十箱英吉沙杏,驱车十几个小时拉到乌鲁木齐市。“有些线下水果市场、超市和线上水果店铺卖的杏子不一定是我要买的英吉沙杏,有的杏子外观看起来也比较小、颜色是比较浅的金黄色,但是一尝就知道不是英吉沙产的。因为经常踩坑,后来每年7月,我索性就让喀什的朋友直接在原产地买好后开车拉过来。”梁建国说,“我这是知道正宗英吉沙杏什么口感,那些从来没吃过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正不正宗,疆外的朋友万一买到冒牌货,花冤枉钱不说,还会觉得新疆的产品没有宣传得那么好。”

英吉沙杏于2023年列入“新疆品质”产品目录,已有2家企业5个英吉沙杏产品通过“新疆品质”认证,消费者可通过“品质码”小程序查询产品的溯源信息,有效遏制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不仅让消费者更加放心购买,也为新疆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标准引领铸品牌,认证护航提公信

品牌是产品的生命,每一个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背后都需要全面的支撑机制。“新疆品质”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名义推动,是一项惠及民生福祉的建设工程,有严格的筛选条件和监管程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处处长靳军介绍,“我们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技术机构、权威专家深入种植园区、生产企业、销售市场调研论证,总结梳理一些先进的关键性指标,并融入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工艺等特色元素,提升‘新疆品质’的附加值。同时,参考‘一带一路’贸易产品标准,融入SA8000国际社会责任标准要求,推进国际间标准衔接和采信互认,增强‘新疆品质’的核心竞争力。”

以标准为引领,以认证为手段。为了增强“新疆品质”认证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建立了由18家认证、检验检测、标准化研究、技术服务等机构和相关行业协会等组成“新疆品质”国际认证联盟,作为认证制度建立与实施的技术合作平台。按照联盟规则,认证实施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运用“标准·认证+”技术手段,确保认证工作严谨规范、产品质量达标过硬,使产品优势更好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

企业申报聚合力,多措并举建体系

自治区各级市场监管局对企业进行培育帮扶,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在“新疆品质”公共服务平台登录自主申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企业自主选择联盟认证机构对其进行认证,认证机构组织专家实地评审,通过的企业将给予认证批准。

据悉,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经过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建议,共发布3批4大类(种植、养殖、加工、服务)109项产品目录,为“新疆品质”认证奠定了基础;组织技术机构和专家队伍深入调研,精心研制出台了“新疆品质”《农食产品通用要求》《通用技术管理规范》《特色产品技术规范》和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类等34项团体标准和认证规则,为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建立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等重点企业为对象的培育体系。在亚博会、冬博会、3.15活动、知识产权宣传周、世界认可日等各种活动中,广泛宣传“新疆品质”,在全社会营造了共建、共维、共享的浓厚氛围。

年初,全疆企业争相加入“新疆品质”发展矩阵,有14 个地(州、市)164家企业列入培育主体库;目前,已有53家企业169项产品通过“新疆品质”认证,还有25家企业正在申报、认证中。  

温宿县银峰盐业有限责任公司(中盐)是专业制盐72年的老牌盐业企业,今年9月10日刚获得“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认证。在温宿县银峰盐业有限责任公司(中盐)总经管理付正宏看来,申报“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认证,不仅能够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还能对企业内部调整产品结构有助益。“之前我们主要做的是天然钙盐,第一次是以这个产品品类申请‘新疆品质’认证时因钙含量较高,与绿色食品标准不符,从而没有通过审核。后来我们及时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补充了精纯盐等绿色产品盐,重新审核并且在今年通过了认证。”付正宏说,“我觉得走一遍这个申报流程,对于我们企业是很好的一次提升机会。首先,我们能了解到国家、市场现在对于哪些品类的产品需求度更高、是什么要求,进而及时调整;其次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从线上材料准备到线下设备提升、生产环境改善、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都有专门的指导和帮扶。”

目前,“新疆品质”认证有效期为3年,对于已认证的“新疆品质”的企业,到期复审的审核流程相对便捷。

新疆新天骏面粉有限公司是新疆的面粉生产的主力军之一,年产能15万吨,日处理500吨,于2024年11月取得“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认证。近期,他们正在进行2025年度的复审工作。

新疆新天骏面粉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凯介绍,“相对于初次申请认证,复审环节省去了线上提交资料的环节,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会到现场对工厂的周边环境、加工设备、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整个过程的质量把控控、生产环节的各项记录等进行检查审核,并把产品送到专业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检测,所有项目环节达标了就能过关。”

产品增值拓市场,农牧增收显成效

百味盐为首。新疆盐湖制盐有限责任公司的绿色有机盐湖食用盐产品以其纯度、白度高,无污染无杂质著称,于2024年9月通过“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认证。新疆盐湖制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袁明康介绍,“通过‘新疆品质’品牌认证后,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如统一、康师傅等,对我们的产品更加认可,进而促进了市场销量的提升,预计2025年全年销售量能突破4.3万吨。特别是今年三季度,精制盐的月销量突破了4000吨,7月份达到了4400吨,月销量分别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20%;截至8月,年度累计销量达3.1万吨,累计销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

成立于2018年的疆美之羡肉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木垒羊肉销售,集牛羊肉屠宰、加工、仓储、销售、物流为一体,于2023年参与了第一批肉制品“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认证申报并通过了审核。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的经营模式,与当地5000户农民签订了合作协议,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农牧民养殖的牛羊;直接带动近40名农牧民就业。该公司总经理刘喜成介绍,“‘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度,从而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我们公司的营收直接与当地农牧民挂钩,其实他们也能享受到‘新疆品质’的品牌红利。”

据悉,该公司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收购,农牧民平均每只羊能多卖80元左右。“有时候合作的合作社临时有资金需求,我们会提前支付一部分尾款供他们周转,多的两三百万,少的也有三十至五十万。”刘喜成说。

“新疆品质”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对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高品质的品牌产品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新疆品质”的建设还强化了区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路径,依托新疆独特的资源禀赋,品质品牌将地方特色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了农业、制造业、旅游业等领域的差异化发展。

“新疆品质”品牌的崛起,为促进新疆经济稳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将新疆打造为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赋予新的动能。(马登财 李玄彬)

来源:新疆市场监管局

(责编:陈新辉、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