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石榴籽村

说起新疆和田,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骑着毛驴上北京见毛主席的库尔班·吐鲁木大叔的故事;如今,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还有一个像库尔班大叔一样,因一心向党而远近闻名的小村庄——石榴籽村。
石榴籽村因“石榴”闻名,这个曾经贫困落后、饱受风沙侵袭的小村落,如今在党的好政策加持下,经村民共同努力实现了华丽转身。依托红石榴,村里精心培育出“团结花”“增收花”“生态花”。不同民族的村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情厚谊,既滋养出团结和谐的美好家园,亦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蓝天白云,柏油路面干净整洁,村道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门口开满了各色鲜花,白色的墙面上画着熟透的红石榴;远处果树吐翠,绿染田园……走进石榴籽村,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我们这里叫石榴籽村,村子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石榴,乡亲们的日子就像石榴花一样红红火火。”这是石榴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麦麦提热伊木·买买提明对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村子时必说的一句话。
石榴籽村原名巴什玉吉买村,村民以种植石榴为主业,各族村民关系融洽,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石榴是脱贫致富的幸福果,也是籽籽同心的团结果。于是,2023年10月1日改名为石榴籽村。
在石榴籽村,石榴树、石榴画、石榴雕塑、石榴花瓶……各式各样的石榴元素随处可见。
麦麦提热伊木介绍,村里“石榴”最多的地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进入馆内,墙面上“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字样格外醒目。教育馆以“沙海红宝石·拥抱奇迹”为主题,表达各民族和谐共融、紧紧相拥的美好寓意。馆内墙面上一组组新旧对比照片,将石榴籽村、策勒乡乃至策勒县的发展变化生动呈现。
“教育馆是我们村加强学习、促进团结、留住乡愁、提振信心、收获力量的精神家园。”麦麦提热伊木说,该馆是在天津援疆的支持和帮助下建成的,现在已经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阵地。
村民只要有时间都会来教育馆里逛逛,通过图片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感受各民族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懂得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这里已经成为村民们交流思想、开阔眼界的理想场所。
石榴籽村流行一句话:“晚上不要去邻居家串门,因为你可能会找不到人。”如果有人问:人去哪里了?村里人一定会告诉你:“去村委会上夜校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了。”
原来,随着村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自发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每天晚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去夜校学习交流。在村民的建议下,村“两委”邀请了老师开展系统性教学。如今,村干部已全部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标,18岁至45岁的村民中,多数人都能用普通话无障碍交流,村里随处可见大家用普通话交流的场景。
俗话说,舌头和牙齿也有打架的时候。为调解好邻里纠纷,村里创立了“石榴花人民调解工作室”,让石榴代表的团结精神柔化矛盾纠纷,更好地解决问题,营造和谐氛围。如今的石榴籽村,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宛如石榴籽一般紧紧相依,“石榴花”处处绽放。
产业发展助力致富增收
在和田,石榴有很多品种,但是石榴籽村的品种更优良。
据记载,策勒县已有2000年以上的石榴栽培历史。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形成了石榴种群,这里也成了一个天然的石榴种质资源库。得益于当地日照时间长、积温高、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策勒县种植的石榴个大汁多、品质上乘,被誉为“赛玛瑙”。2014年,策勒县石榴入选北京APEC会议餐桌。石榴籽村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石榴产业,使其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作为村里石榴种植大户,33岁的麦提喀斯木·奥布力喀斯木这几年因为石榴,收入“像天空中的翻翻鸽一样,翻了好几番”。
他说,石榴籽村虽是策勒乡的石榴主产区,但过去由于管理模式粗放,石榴产量并不高,村民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驻村工作队积极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向村民传授种植知识。同时,村里还组织多批村民前往先进地区学习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
如今,村民们纷纷转变观念,积极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从选种育苗到施肥灌溉,从病虫害防治到果实采摘,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石榴籽村的石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1700亩,品质和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村民们的收入随之水涨船高。
麦提喀斯木就是受益者之一。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学习新技术,扩大种植规模,50亩石榴地不到2年时间就让家里收入翻了一番。2022年,他在洛浦县大胆承包了1300多亩地种石榴,通过辛勤耕耘,如今他家每年纯收入达50多万元。“家里除了母亲和孩子,我们全家‘总动员’,都在石榴园里劳作,今年石榴结得比去年更大更多,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麦提喀斯木说。
得益于科学种植,村民的收入逐年增长,庭院中大多停放着小汽车,就连进院子的大铁门上,大家都一致选用铆钉钉出来朵朵绽放的石榴花。
为进一步延伸石榴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村“两委”与天津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驻村工作队联合,投资100万元,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策勒县和滇红酒业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的优质石榴生产石榴酒等产品。
为优化人居环境,村“两委”积极争取援疆项目,在村里建起了污水处理管网、排水管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条件的改善为村里发展乡村游提供了条件,村里充分挖掘石榴的生态旅游价值,积极发展石榴生态游。石榴花开时节,竞相绽放的石榴花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到了石榴采摘季,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采摘石榴、榨石榴汁的乐趣。
随着电商直播行业的兴起,石榴籽村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电商直播带货。2023年起,在小伙子阿布力米提·图尔荪图合提的带动下,村里一批年轻人组建了直播团队,一边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在村民的石榴园里进行直播带货。因为“货”品质高,直播销售也越来越火爆。“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就能直播销售4万多元的石榴。今年,我们跟村‘两委’沟通,打算申请注册‘和田石榴籽’这个水果品牌,将来让村里的石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阿布力米提说。
在驻村工作队、援疆力量与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石榴籽村抓好以石榴为主的林果业,成功打造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体验为一体的石榴生产基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保障,目前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2790元。
生态改善绘就绿色画卷
“十几年前,这里一个月里有20多天都在下土。外面下土,家里扬土,我记得小时候因为沙进人退,村子迁移过好几次。”麦麦提热伊木回忆说。
石榴籽村所在的策勒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长期以来饱受风沙之苦。策勒县曾因风沙危害三次搬迁,风沙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随着“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40多年来坚持不懈开展治沙工作,成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绿色版图不断扩展,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减少。
这场艰苦卓绝的治沙战役,石榴籽村也参与其中。村民们将种植石榴与防沙固沙有机结合,让石榴树发达的根系牢牢固定住土壤,让茂密的枝叶阻挡风沙侵袭,村里一棵棵石榴树不仅开出了“增收花”,更是通过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开出了改善环境的“生态花”。
麦麦提热伊木表示,随着国家防沙治沙工作的不断推进,石榴籽村受益匪浅。走进村里,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美丽景象:道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石榴树,微风吹过,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村庄的变迁;石榴园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与翠绿的石榴树相互映衬,成为沙漠边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经肆虐的风沙得到了有效遏制,沙尘暴天气逐年减少,空气里弥漫着石榴树的香气。环境好了,人们精神头更足了,村民们的穿着打扮越来越洋气,家里干干净净,玻璃窗擦得锃亮。
生态环境的好转,不仅为村民们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来村里游玩的游客不断增多。石榴籽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从曾经的贫困落后到如今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石榴籽村的蜕变令人瞩目。村民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种下了一棵棵石榴树,让“团结花”“增收花”“生态花”在这片土地上绚丽绽放。(阿比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