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小吃街年引百万寻味客

清晨,昌吉小吃街的空气中浸满了油糕出锅的浓香。小惠锦油糕店里,员工熟练地翻动漏勺,金黄色的油糕在热油中翻滚膨胀,嗞嗞作响,香气勾人。“每天来买油糕的,游客能占到90%,河北的、湖南的、上海的……全国各地哪里的人都有。”店主马殿英笑着说。这份代代相传的炸油糕手艺,和小吃街上40多家餐饮店一道,牵引着每年百万游客的舌尖与足迹。
昌吉小吃街对入驻店铺的门槛很高,唯有手艺精湛、声名在外的经营者方能进驻。2008年之前,马殿英的小店只卖油糕,主要靠本地熟客光顾。如今,随着各地游客涌入昌吉,店里一天能用掉500公斤面粉,光油糕的销售额就有5000多元,点心品种也丰富到了38种。油糕包装也悄然变了模样,从以往的大包装变为当下盛行的精致小份装和花样混搭的礼盒,“游客买一份礼盒就能尝到五六种不同口味的油糕。”马殿英解释着变化。如今,她的小店也从最初的夫妻档,发展成昌吉市拥有两处店面的品牌店,员工队伍也壮大了不少。
在昌吉小吃街管委会主任俞卓看来,这里是天南地北美食交汇的缩影。小吃街47家店铺里,四分之三都是传承多年的老字号,既有和田风味的烤肉、烤蛋,也有本地的油糕、土鸡炖芋芋、九碗三行子、丸子汤,以及双皮奶、现磨咖啡、特色奶茶等新花样。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挤满各家店铺,只为尝一口地道的新疆风味。
经营传统美食九碗三行子的马艳红,从父辈那里传承了手艺。看到游客想尝多种美食又担心分量太大,她特意推出了两人份的菜品。“来旅游的人都想多吃几种当地特色美食,我们分量做小些,他们好再去尝尝别人家的美食。”为了让更多人喜欢九碗三行子,她还在食材上下功夫,选用优质的羊肉并精心调味。“用心做好每一道菜,食材扎实、手艺到位,大家自然喜欢光顾。”
昌吉小吃街上,创新的融合搭配也受到游客青睐,比如“沙朗刀克”配炸薯片,奶茶与咖啡相遇,新旧的碰撞在舌尖绽放。小份菜、融合菜的流行,正是商户们贴心满足游客需求的体现。
来自阿克陶县的阿吉古丽·肉孜如今在小吃街帮工。她把放了藏红花的烤鹅蛋递到游客手中,看着周围生意红火的店铺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她也暗暗攒劲:“这地方生意好、人流量大,好好干,争取以后自己也开个店。”
傍晚的小吃街更是热闹。欢快的手鼓敲起来,悠扬的乐曲在街心舞台流淌,美食香气里融入了歌舞的韵律。操着不同乡音的游客边吃边看,本地市民也携家带口汇入人流。大家围坐在一起,谈笑着、分享着。这热闹的小吃街,成为天南地北来客自在相处、分享美食与欢乐的平台。
夜色渐深,小吃街依旧是人声鼎沸的欢腾之地。乘凉的游客品味着小吃,马殿英则将精心分装、包裹严实的各式糕点打包装箱。带着芝麻核桃香味的快递包裹,奔向上海、广州等地的食客手中,甚至走得更远。这一份份来自昌吉的味道,就这样连接起了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姚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