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行进中国丨在极致挑战中捕捉风能

2025年08月06日12:2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从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向西出发,驱车行驶至戈壁深处,一台台风力发电机映入眼帘。

吐鲁番素有“火洲”和“风库”之称,是风能的富集区。这里的小草湖“三十里风区”,年平均风速超过8米/秒,瞬间风力可达14级以上,华能吐鲁番100万千瓦风电场正位于此。

“通常所说的强风环境是25米/秒以上,我们的风机可以抵抗57米/秒的瞬时风速。”风电场副场长范光辉介绍道,华能采用高抗风风电机组,通过优化叶片、导流罩、塔筒等关键部件设计,风机抗极限风速能力较常规机组提升约14%。

为了抓好这天赐的风电资源,风电场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凝聚“华能力量”,干出“华能速度”。在极致环境下,从项目开工到并网投产,仅用9个月时间,131台风机拔地而起,配套新建1座220千伏汇集站、3座110千伏升压站,配置了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储能及2台50兆乏静止式调相机。

华能吐鲁番100万千瓦风电场。人民网 李欣洋摄

华能吐鲁番100万千瓦风电项目负责人周建武表示,该项目是吐鲁番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发电2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煤消耗7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1万吨,生态效益相当于植树5600公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显著。

作为国内首个陆地高抗风风电项目,采用了许多“黑科技”,“一机一柴发”,为每一台风机配备独立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后备电源,确保在极端风速下,风机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激光雷达测风装置,提前“预判”来流风的速度、方向、湍流强度等信息,提升风能捕获效率;智能巡检系统,通过无人机航线建模,实现线路、风机叶片自动巡视并AI生成缺陷报告,大幅提高巡检效率,并有效降低人员作业安全风险……

“拿激光雷达来说,最远可以捕捉500米以外的来风,至少可以给风机留出约30秒的‘思考时间’。”范光辉说。

项目投产除了带来电价收入,也带动了本地风电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动能,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周建武表示。

华能吐鲁番100万千瓦风电场。人民网 李欣洋摄

站在巨大的风机下,抬头仰望长达100多米的巨型扇叶,每一次旋转,都会伴随着一阵阵低沉而有力的“呼呼”声,这是科技与自然的合奏。

在极致挑战中,捕捉风能,华能还在继续。(人民网“行进中国”新疆调研采访团:孙海峰、唐晓勇、王欲然、唐佳、唐宋、杨睿、李欣洋、陈新辉)

点击进入专题

(责编:李欣洋、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