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家庭以书为友以读传家

在新疆,有这样一些家庭,他们以书为媒,用阅读点亮生活,用书香涵养家风。一个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故事,生动诠释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深刻内涵,也为“最美家庭”写下了温暖注脚。
共读时光:
夫妻同心播撒阅读种子
乌鲁木齐市第16中学的教师阿依努尔·买买提与艾力江·群阿洪不仅是夫妻,更是家庭阅读的践行者。他们深知“孩子的心像空地,种什么长什么”,而阅读就是那颗能萌发幸福的种子。为此,夫妻俩精心打造了充满特色的家庭阅读空间,让经典与圣贤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作为教师,夫妻俩深谙“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他们坚持与孩子共读,交流心得,用翻书的声音代替说教,用讨论的热忱点燃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渐渐成为家庭生活的日常:饭后的围坐畅谈,睡前的亲子共读,周末的书房探秘,让两个孩子在墨香中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如今,大儿子伊力塔比尔就读于大连民族大学,成绩优异,小儿子伊力塔热希在乌鲁木齐市第十小学勤奋上进,这正是阅读种子结出的丰硕果实。
“以书为标尺,可以找到改进的方向。”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夫妻俩也在阅读中不断充实自我。这份对知识的热忱,更延伸到了他们的教学工作中。课堂上,夫妻俩努力向40分钟要质量,将阅读习惯融入教学细节;课后,他们鼓励学生走进书本世界,激发探索欲望。多年的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校级优秀教师”“市级教学能手”“自治区教学能手”……一张张鲜红的证书,是对他们教育初心的见证,也是书香家庭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回馈。
书香传家:
四世同堂的精神接力
塔城地区的热孜万·买买提家庭,用四代同堂的阅读传承,诠释着“书香传家”的真谛。在这个获得自治区“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的大家庭里,84岁高龄的母亲至今保持着读书的习惯,2017年,老人还在地区图书馆读书比赛中斩获亚军。正是这份坚守,让阅读成为家族血脉中流淌的基因。
受母亲影响,热孜万与丈夫将藏书、读书、传书视为家庭传统。家中的书架上,书籍数量与种类日益丰富,从经典名著到专业典籍,从文化民俗到时代新知,这些都是全家人的“精神宝库”。一有闲暇,全家人围坐共读的场景,便是这个家庭最美的画面——长辈的批注里藏着岁月的智慧,晚辈的提问中透着成长的渴望,书香在代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这份对知识的尊重,更化为对生活的热忱。热孜万创办了热孜万面包坊,挂牌“妇女微家”,培养了100多名各民族糕点师,用技能点亮她们的生活;从事教育工作的丈夫,则将书中智慧融入实践,获得全国“优秀裁判员”称号。工作与家庭的和谐共进,恰是书香浸润出的责任与担当。
德润人心:
半个世纪的书香与善行
五家渠市人民路街道龙泉社区的张术军家庭,用50多年的坚守,书写了“书香传家,德润人心”的范本。走进他家,三面墙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书籍见证着岁月沉淀,全国“书香之家”、兵团“最美家庭”等荣誉证书,闪耀着温暖的光。
“这是我积累了50多年的书,搬了几次家,一本都没舍得丢。”62岁的张术军轻抚泛黄的书页,眼中满是珍视。妻子陈世香的话语更显朴实:“要说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这些书了。”在经济尚不富足的年代,她省下化妆品的开销,只为满足丈夫买书的心愿——“我不化妆可以,他没书可不行”,简单的话语里,是对阅读的理解,更是对彼此的支持。
知识改变了这个家庭的轨迹:张术军从一名普通的财务工作者,通过自学成了新闻工作者;陈世香从纺织厂工人成长为管理人员;女儿张誉曦受家庭熏陶,成为一名律师。2016年获评全国“书香之家”的荣誉,是对这个家庭最好的褒奖。
退休后的张术军并未停下脚步,他担任社区关工委副主任、小区党支部副书记,奔波于学校之间讲述兵团故事,“红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他带领志愿者服务居民,而陈世香则默默打理家务,支持丈夫的公益事业。这个家庭,用善行诠释着“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的朴素哲学。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仿佛没有阳光;生命里没有书籍,就仿佛鸟儿没有翅膀。”在新疆,阿依努尔·买买提、热孜万·买买提、张术军这些普通的家庭,以书为友、以读传家,用阅读让书香成为最美的家风。(高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