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河枸杞抢“鲜”机

在精河,枸杞还是那抹红,可风向早变了——曾经被捧为“干货顶流”的干枸杞,如今得给鲜果让道儿。
这股“鲜”劲儿,到底是从哪儿吹起来的?近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北疆组成员来到精河县,在田间地头、车间仓库找到了答案。
早8时,精河县托里镇的枸杞地里已开始忙碌,杞农王磊的指尖在枝头翻飞,竹筐里很快堆起红宝石似的鲜果。“鲜枸杞金贵,一大早就得摘,不然晒软了就卖不上价。”他说。
王磊种了30多年枸杞,最懂其中门道:“以前种枸杞,有的用化肥,有的打农药,果子大小、甜度不一,收购商给不出好价钱。”那时候,大家只能把枸杞晒干了卖,可晒干损耗大,遇上阴雨天还容易发霉,一年忙到头,都是辛苦钱。
直到遇到“六统一”,枸杞的局面变了。2021年,由精河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在全县10万亩枸杞地推广统一规划、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
“核心就是让枸杞‘长得一样好’。”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玉玲说,“统一供应有机肥,比化肥贵点,但果子甜度能提高2个点;统一培训防虫技术,用的是诱虫板、生物制剂,病虫害少了,果子表皮光溜,摘下来就能直接吃。”
标准统一了,变化立竿见影。王磊算了笔账:“现在地里的枸杞,直径大多在1.2厘米左右,甜度稳定在18%,收购商来了不用挑,直接过秤。就这品相,去年鲜枸杞的利润比以前零散卖干果高了近三成。”
品相过关了,还得解决保鲜难题。在新疆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锁鲜车间,刚从地里运来的鲜果通过流水线——先经高压喷淋去尘,再进入零下45摄氏度真空冻干舱,12小时后,鲜果变成了保留90%水分的锁鲜枸杞。
“以前鲜果摘下来,常温下放不过24小时,运到国内其他省份就烂了一半。”该公司加工厂负责人许莲芳指着车间里的设备说,“这套冷链锁鲜设备能让鲜果保质期从1天延长至12个月。”
有了好果子、好技术、好渠道,企业自然敢往深里做。许莲芳带着记者走进产品展示区,玻璃柜里整齐码放着十多种产品,除了传统的枸杞原浆,还有枸杞燕窝、枸杞酵素等新品。“以前咱们只做原浆,现在养生产品就有8个系列。”许莲芳说。
产业链延伸带来的红利杞农们感受最深。托里镇党委副书记杨文豪算了笔账:“实行‘六统一’前,每公斤鲜枸杞收购价稳定在16元左右;加工成原浆,每公斤能卖到80元;做成枸杞深加工产品,溢价空间更大。这意味着,同样1公斤枸杞,通过产业链延伸,能多赚好几倍。”
在精河县天山果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箱箱枸杞啤酒正被装车发往全国各地。“抓住夏日经济契机,推出枸杞啤酒、枸杞饮料等新品,很受市场欢迎,订单不断。”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宾说,下一步,企业还计划研发蓝莓枸杞啤酒、苹果枸杞啤酒等中高端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
目前,精河县枸杞种植面积10.31万亩,年产鲜果近6万吨,产值约10亿元。与2021年相比,产值增长42%,枸杞产业吸纳就业3.2万人,让当地农民人均增收超3万元。
从干到鲜,从单一到多元,精河枸杞抢的不只是“鲜”机,更是一条越走越宽的致富路。(热依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