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新疆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效果显现——培根铸魂育新人

2025年07月12日11:13 | 来源:新疆日报
小字号

7月7日,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交流学习心得。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邹懿摄

乌鲁木齐城南,紧邻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坐落着开创新疆高等教育历史先河的新疆大学红湖校区。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新疆大学。

在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命运始终同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古扎努尔·玉苏甫仍难掩激动之情:“当时我们就坐在这间教室里,分享着外出调研的经历,习近平总书记走了进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

从当年的本科生成长为今天的硕士研究生,古扎努尔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视察期间的点点滴滴,依然记忆犹新。就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这间教室里,总书记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这些年,我和同学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深入基层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2022年10月,新疆大学“石榴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成立,古扎努尔成为宣讲团成员之一。她和同学们深入南北疆学校、乡村、企业和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青言青语”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

不仅是“石榴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近年来,新疆大学每年组织15个团队,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专题调研,各族师生深入南北疆基层,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深入基层调研后,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艺桦深有感触:“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调研,更加坚信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

俞秀松路、林基路大道、杜重远路、沈雁冰路……漫步新疆大学,以这些仁人志士的名字命名的校园道路,映照着新疆大学走过的峥嵘岁月。新疆大学坚持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注重发挥校史馆以史育人的作用。以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校学生为主体成立的林基路艺术剧社,创排了《共产党人在新疆1936—1945》《我们正青春年少》等,生动展现“抗大精神”。新疆大学校史研究会会长于付恩介绍,近两年校史馆访客量从年均1万余人次增至2.5万余人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加强理论研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上,新疆大学重点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还增设了“新疆各族人民保卫边疆斗争史”等专题。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新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牵头校作用,为全疆大中小学思政课编写教材、共享教学资料,开设了以中华民族历史观为重点的《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地方思政课,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

省部级及以上纵向课题133项、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创新团队”、第二批自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单位……新疆大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强调的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的要求,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新疆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课题进行研究,产出高质量成果,为不断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价值取向和学理支撑。

目前,新疆大学共设立26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基地,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育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

“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大学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为遵循,将其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促进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新疆大学党委书记代斌表示,新疆大学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育人,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深化研究阐释、丰富平台载体等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赵西娅)

(责编:陈新辉、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