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纸币上的女拖拉机手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女拖拉机手金茂芳的青春:手握方向盘,她脸上洋溢着军垦战士的自信与英姿。
一张承载记忆的一元纸币上,短发迎风飞扬的女拖拉机手,眼神如星火灼灼,英姿飒爽,成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动人剪影。纸币背面,正是辽阔壮美的新疆大地。
这不仅是金茂芳26岁的青春印记,更是万千拓荒天山建设者的集体勋章。
“金茂芳”的名字首次登上《新疆日报》,是在1960年11月22日。当时,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正深入开展“学习侯正元、赶上和超过侯正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侯正元,新中国军垦史上第一代驾驶苏联进口拖拉机的标兵,曾创下拖拉机连续安全工作3.3万小时无大修的惊人记录,被苏联塔斯社誉为“拖拉机史上的奇迹”。在那篇报道中,“总场机务标兵、女青年拖拉机手金茂芳提出要以3万个纯作业小时无大修的成绩赶上和超过侯正元。”此后,她的名字便一次次闪耀在报端。
这位来自山东的姑娘,1952年响应“有志青年到边疆去”的号召,19岁时便扎根于石河子广袤的戈壁。当组织征询工作意愿时,她毫不犹豫地指向田边的庞然大物说:“我就开它!”
1961年9月21日,《新疆日报》刊发通讯《女拖拉机手金茂芳》。1958年3月,她与红旗拖拉机手侯正元一同接管了同型号的苏联英特兹牌拖拉机,自此便处处以侯正元为榜样,发起了劳动竞赛。同年11月10日,《新疆日报》以《耕作时间抓得紧保养机车作得细金茂芳机车组3年完成9年工作量》为题,报道了她的骄人成绩:“机车2万多小时无大修,节约用油近4万公斤。”这一年,她的名字还出现在《新疆日报》刊发的“自治区农业、牧业、水利、林业、气象、水产等方面群英大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奖名单”中。
1962年春耕,《新疆日报》记者捕捉到她跪地检修的瞬间:机油染黑了脸颊,眼眸却如启明星般明亮。照片旁注:“‘三八红旗手’金茂芳积极向侯正元学习,在春播中出色完成任务。”报道生动地记述:寒霜浸透的冬夜,莫索湾垦区道路冻成冰河。当拖拉机因油管冻结突然熄火,金茂芳扯下棉手套,嘴唇贴上零下45摄氏度的金属油管。刺啦一声,皮肉撕裂的痛楚混着血腥味在口腔弥漫。她吐掉带冰碴的血沫继续俯身,直到柴油在体温中汩汩流动。
“一个人能干什么?工作都是大家干出来的,是党教会了我。”金茂芳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集体主义精神的真谛。当兄弟车组突遇故障,她毫不犹豫献出备件:“宁肯我们的机车停下,也不能让‘王牌车’变‘死牛’!”这份无私,让她荣膺兵团“24面红旗”之一,她驾驶的拖拉机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永久诉说着那段荣光。
1962年,第三套人民币发行。一元纸币背面那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形象,正是以金茂芳为原型之一创作的。她用沾满油污的双手,将自己铸进了共和国的记忆深处。2003年,当中央电视台记者手持纸币找到她并说“这就是你”时,她连连摆手:“那不是我一个人,那是所有女拖拉机手的缩影。”
军垦博物馆,那台历经70载风霜的拖拉机静默如碑。仪表盘上斑驳的划痕,记录着零下45摄氏度严寒中冻裂的手指印;褪色的方向盘,仍留有当年沉重拉力磨砺出的光泽。而窗外,挺拔的白杨树下,无人驾驶农机正沿着北斗卫星定位的轨迹,在无垠的棉田里平稳前行。
2025年,“最美奋斗者”金茂芳已92岁高龄。她再次用布满岁月痕迹的手,轻抚一元纸币上那个青春身影,仿佛触碰到共和国血脉中永远奔涌的奋斗基因——那是拓荒者在荒原上书写的壮丽史诗,是一代代天山儿女用青春热血浇灌出的永恒春天。(梁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