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无声诉峥嵘 吾辈凝眸接薪火

6月28日,游客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6号展厅参观。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新红摄
临近“七一”,我区各地红色纪念场馆迎来参观热潮。走进这些场馆,犹如翻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每一处场馆,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故事,都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激励观者坚定信仰,赓续精神血脉。
位于乌鲁木齐市胜利路392号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内,讲解员卢臻正为游客吟唱一首特殊的童谣《麻雀》。“麻雀、麻雀,叽叽叫叫,飞来飞去,飞到我们监牢……”这首童谣是当年共产党人在狱中广为传唱的。游客方晓英深受感染,轻声跟唱并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瞬间。
卢臻的太爷爷曾是一名革命战士,在抗日战争中负伤。受家庭影响,她选择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她说:“红色故事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好方式,我希望每位参观者都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是1937年至1942年抗战时期,我党领导新疆民众抗日救国的办事机构所在地。这里的一项特殊任务是打通和维护延安通往莫斯科的红色交通线。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主任张海峰介绍:“保障苏联援助物资运输,是新疆对抗日战争的一大贡献。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抗日战场上80%的国际援助物资来源于苏联,其中90%以上经新疆运送而来。”
这幢中俄合璧、风格独特的二层小楼,记录了陈云、邓发、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来到新疆,创办报刊、开展教育培训、组织文艺演出,带领民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如今,这里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泛黄的照片、陈旧的武器、简陋的生活用品,无声地讲述着西路军将士们的艰辛历程。该馆原为西路军干部大队无线电班和卫生所所在地,经过改造提升,展示条件和服务功能得到完善。
在“军旗紧握,红心向党”主题浮雕前,几位刚参加完中考的学生正在合影。学生王琛说:“浮雕上的战斗场景让我感受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该馆讲解员表示,暑假期间学生参观者众多。纪念馆推出的“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课程,成为校外的“流动思政课堂”。
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主题展区,一组表现解放军战士顶风冒雪挺进新疆的画面和暖黄色灯光下的皮大衣、旧地图、行军水壶等文物,生动再现了新疆和平解放那段艰难而充满希望的岁月。展览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进入新疆后,推行各项新政给各地尤其是乌鲁木齐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和平解放主题单元,来自北京的游客徐向东正专注聆听讲解:“以前主要在书本上了解这段历史。今天看到这些珍贵文物,听着细致讲解,更深刻地感受到新疆和平解放来之不易。”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副馆长李黎介绍,今年上半年该馆累计接待观众49.29万余人次,团队307批次,其中未成年人27.89万余人次。
在叶城烈士陵园,参观人员整齐列队,怀着崇敬之情,有序瞻仰烈士纪念碑,深刻感悟革命精神的内涵。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段段震撼人心的文字介绍,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史。
在洛浦县博物馆,参观者不时驻足观看、认真聆听,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文史资料,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洛浦县的奋斗历程,从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中感悟初心使命。(王新红、李新平、麦尔哈巴·麦麦提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