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天山脚下秦腔何以绽放“梅花”

2025年05月27日10:43 | 来源:新疆日报
小字号

5月23日晚,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化作一片欢腾的海洋。鲜花、掌声、闪光灯交织成热烈的欢迎仪式。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来自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青年演员李敏一身素雅,手捧奖杯与花束款款走来。

“特别高兴,特别激动!”面对家乡人的热情迎接,李敏的眼角泛起泪光。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她此刻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她以20年时间扎根边疆,让天山脚下的秦腔艺术首次绽放“梅香”。

李敏从小与戏曲结缘。1989年,她出生在陕西渭南市,这里秦腔之韵浓郁。父母给她取名“敏”,寓意聪明伶俐,未承想,这个小女孩日后会在戏曲舞台上演绎“梅花”传奇。

“4岁那年,是爸爸妈妈抱着我上的陕西广播电视台《秦之声》节目。”回忆起那段经历,李敏记忆犹新,“当年我站在话筒前,张口就来了一段‘未开言来珠泪落……’台下观众掌声雷动,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舞台的魅力。”

11岁,李敏踏入艺校大门,正式开启学戏之旅。进到艺校后,她才意识到,戏曲的世界远比想象中复杂深邃。“原来,戏曲不仅仅是唱几句词那么简单。”李敏感慨。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每一个环节都像是横亘在她面前的高山,需要从头开始攀登。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李敏就已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了。踢腿、下腰、劈叉,这些基础动作,她一练就是成百上千次。

“那时候,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常事,可我从没想过放弃。”李敏咬着牙,一遍又一遍地练习。2005年,李敏和30多名同学毕业了,大家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初到新疆,却很快发现这里和预想的并不一样。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赵强与李敏是同学,同期来到新疆。他回忆:“当时的条件并不算好,最初那两年,有的同学因为种种困难选择回西安,每走一个,我们的心里都会泛起波澜。”

然而,李敏和部分同学选择留了下来,并成为乌市秦剧团的中坚力量。赵强说:“让我们留下来的原因,除了对秦腔的热爱,还有剧团对年轻人的关怀。剧团的老演员们,像王玮、王小弟等老师,在生活上关心我们,还在艺术上倾囊相授,耐心地教演唱技巧,帮助我们成长。”

老一辈戏曲演员的关怀给予他们温暖,而新疆戏迷如火的热情,同样是李敏和赵强选择扎根这片土地的重要原因。“新疆的观众很喜欢秦腔,乌鲁木齐以外的群众会专程来看戏。在基层演出时,观众们热情的掌声和期待的眼神,让我们感受到秦腔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李敏说,正是这些支持和鼓励,让他们选择继续留在这里。

多年来,李敏宛如一只不知疲倦的鸟,在西安与乌鲁木齐之间来回穿梭,只为唱好秦腔。她先后登台演绎《游龟山》《红灯记》《铡刀下的红梅》等经典剧目,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对角色的深刻诠释,在疆内外戏曲舞台上屡获殊荣。

时光流转,今年5月上旬对于李敏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焚香记》在乌鲁木齐京剧院举行联排,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打磨,容不得半点马虎。李敏和剧团的伙伴们全身心投入其中,为这部剧做最后的冲刺准备。

5月16日,《焚香记》登上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活动的舞台。

为了这部剧,李敏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秦腔名家齐爱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反复练习。”赵强回忆,剧团下班时,常常还能看到李敏在剧场里挥汗如雨地训练。那一双双被磨破的练功鞋,就像她奋斗路上的勋章,见证着她为梦想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在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演出的《焚香记》中,回归戏曲艺术本体成为一大亮点。舞台布置极简,仅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却丝毫不影响剧情的精彩呈现。李敏凭借扎实的功底,将中华戏曲传统表演的精粹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还融入交响乐,为秦腔增添别样魅力。“这是最传统的秦腔,也是最现代的演绎,努力终见回报。”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党支部书记于颖龙说。

梅花奖颁奖晚会结束后,手捧沉甸甸的梅花奖奖杯,李敏的眼眶泛红了。这一刻,她想起了练功房里无数个挥汗如雨的日子,想起了每次演出后台那些期待的目光。“这份荣誉不只属于我,也是新疆这片热土和所有支持我的人,共同托起了这朵‘梅花’。”对于未来,李敏有着清晰的规划。她打算继续深耕秦腔艺术,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秦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想让它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甚至在全国的舞台上,都能唱得更响亮。”(宋海波)

(责编:陈新辉、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