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儿不会说话,但马背会给差评”

“人靠衣裳马靠鞍,这鞍子一上马背,马跑起来都带着欢腾劲儿!”5月11日,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西湖街道东南沟村的马鞍制作工作室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与爽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48岁的哈孜塔依·哈木扎正手持工具捶打铁件,身旁的老友不时搭话,场景温暖而生动。作为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疆哈萨克族传统马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哈孜塔依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制作马鞍,认真做好每一副马鞍的信念是他从父辈身上学来的。
走进哈孜塔依的工作室,木屑的清香混合着皮革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制作马鞍包含木工、金属、刺绣、皮件编织等多种工艺,工作台上摆放着小型切割机、电钻、锥子、锉刀、扳手……“马鞍是骑手与骏马之间的‘桥梁’,一副完美的马鞍需要像量体裁衣般精准,鞍板的弧度必须贴合马背曲线,误差过大,就会导致摩擦,而鞍桥的倾斜角度直接影响骑乘舒适度。”制作马鞍的关键参数,都深深刻在哈孜塔依的脑海里。他至今记得,祖父打磨一副马鞍往往要耗费数月甚至一年时间,每一道工序都需反复推敲,直至与马背曲线严丝合缝。
制作好的马鞍,还要经过最重要的“实战测试”——上马检验。哈孜塔依将这个过程比作“为骏马定制礼服”,需要反复调试才能达到完美契合。
“过去靠老师傅的手感调整马鞍,现在要用数据说话。”哈孜塔依拿出专业的测量工具,仔细记录马背的宽度、弧度、高度等数据。他注重鞍架与马背的贴合度,哪怕只有1厘米的误差,都要重新加热木材进行塑形调整。“马儿不会说话,但马背会给差评。马儿肌肉的抖动就是反馈,就像给它穿定制的西装,每个线条都要恰到好处。”哈孜塔依幽默地说。马鞍的测试过程往往要重复数十次,先轻放鞍架,观察接触面,再缓慢加压,检查受力分布。最后模拟骑行状态,确保长时间使用也不磨损马背。
一套完整的马具还包括鞍垫、鞍花、马镫等十余种配件,各部件相互配合,既保障骑行安全,又体现“马背上的艺术”。
如今,哈孜塔依让这门古老手艺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在他的带动下,东南沟村村民参与其中,有的加工鞍具小部件,有的裁剪皮革,有的负责缝制皮具……原本沉寂的手艺,如今在协作中焕发新生。
近年来,东南沟村打造马文化传承基地,村里不仅为哈孜塔依设立标准化工作室,更将传统技艺融入文旅消费中。通过与邻近的马家庄子村马文化产业园联动,形成“非遗工坊+文创开发+赛事体验”的发展模式。哈孜塔依还制作出马鞍系列主题文创产品,从钥匙扣到案头摆件,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既保留了马鞍的传统韵味,又赋予它们实用价值和观赏性。
哈孜塔依的双手布满厚厚的老茧,粗糙而有力,这是他30余载与铁锤、刻刀相伴留下的印记。“我打心眼里喜欢做马鞍,一天不碰工具就觉着缺点啥。”哈孜塔依眼神里满是热切,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了解马鞍制作技艺,将其传承下去。(宋海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