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接力,“绝学”有续

“曾在古丝绸之路上流行的乐舞,有怎样的风采?”“吐鲁番种植葡萄由来已久,晋唐时期,租下一间葡萄园,需要办理哪些手续?”“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样以书信维系情谊?”一连串吐鲁番学的研究题目,古今结合、青涩有趣,让人眼前一亮。
不久前,一场以“冷门绝学”吐鲁番学为研究主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等34所高校的102名硕博研究生唱主角的青年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繁采扬华——第二届吐鲁番学研究生工作坊”在吐鲁番举办。青春的视角、古老的研究,碰撞出振兴吐鲁番学的火花。
吐鲁番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地带,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绿洲文化在这里交汇,七大宗教、四大文明在这里交融,干旱少雨的气候,使汉文、粟特文、回鹘文等多语种文书、石窟壁画题记及各类遗址得以完好保存,成为研究东西方文明互鉴、宗教艺术传播、语言文字演变的“历史档案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德、英、日等国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纷纷踏足吐鲁番,以探险和考古为名,发掘掠夺大量珍贵文献、文物,并对其展开研究。以吐鲁番周边的古墓葬、古城址、石窟寺及在这些遗迹所发掘出土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吐鲁番学,逐渐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关注,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
曾经受研究材料难以获得、冷僻艰深等影响,一度出现“吐鲁番在中国,吐鲁番学在国外”的局面,该研究与姊妹学科敦煌学并称为“冷门绝学”。1983年8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兰州成立,季羡林先生当选为第一届会长,2005年,吐鲁番学研究院成立。随着科研条件的不断改善,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学者不惧“冷板凳”、投身这一领域研究,吐鲁番学“热”了起来。
本科毕业后,岭南大学艺术科技与商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唐藝嘉在吐鲁番工作了一年。其间,她探访了吐鲁番众多文化遗迹,被外国探险队盗割破坏、残损严重的高昌乐舞石窟壁画让她念念不忘。
唐藝嘉说:“如果能够发挥艺术科技的优势,应用数字手段对壁画画像进行数字修复,将能还原残损文物的本来面目。”读研期间,她以此作为研究方向,“初心很简单,就是为修复乐舞题材的壁画尽一份力。”
“葡萄是吐鲁番的一张名片,它不仅美味,还可以作为观测古代吐鲁番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何子语发现,吐鲁番出土了不少与葡萄相关的文书,包括种植、经营、买卖等,这令她十分好奇,并将吐鲁番出土葡萄园契约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
自汉起,中央政府在西域推广屯田,作为西域重要经济支柱的葡萄园也在屯田之列。从吐鲁番出土的葡萄园契约文书看,千年前,吐鲁番地区就有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的葡萄园。何子语介绍,从无声的文物到生动的古代图景,青年学者努力的方向,就是成为让历史发声的桥梁。
丝路驼铃,回荡古今。吐鲁番学的魅力,在于其遗址与文献,记载了古丝绸之路沿线人类共同的文明记忆,其世界性价值,在于证明文明的生命力,源自开放与互鉴。
研讨会上,还有青年学者以语言为切入点,让出土文书上的古老文字“活”起来,解读丝路古道上的文明交融。
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何涛,本科期间就对敦煌学、吐鲁番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次他通过释读吐鲁番出土的回鹘语文书,回溯古丝绸之路上的随信赠礼现象。
何涛说:“非汉文文献是研究敦煌学与吐鲁番学的重要材料之一,我在硕士入学前就做了学好一门古语言文字的打算。刚开始学起来也是一头雾水,但是我的导师对学生非常有耐心,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会第一时间分享在群里。现在,我对回鹘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学术的“繁采”,源自代代学人的耕耘;文明的“扬华”,离不开青年力量的接续。
“去年举办第一届吐鲁番学青年学术研讨会,今年投稿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0多人,这说明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冷门绝学’,冷门不冷,绝学有续。”吐鲁番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勇介绍,“我们将持之以恒,办好这一汇聚全国各地青年学友的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参与,让这一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学科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今年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吐鲁番市文物局教学实习基地、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吐鲁番学研究院教学实习基地接连揭牌成立,吐鲁番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各高校、研究院所的学科人才优势持续深度结合。
青年接棒,吐鲁番学研究正迸发出澎湃活力。(张瑜 王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