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黑科技”里探春耕——跟着新农人看兵团农业科技范儿

2025年04月27日10:55 | 来源:兵团日报
小字号

打开手机软件,春耕进度一目了然;放眼田间,无人驾驶播种机忙碌作业……在兵团,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将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投入希望的田野,为农业注入科技新活力、增收新动力。

在新农人的带领下,田间地头发生了哪些变化?新农人与“老把式”如何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连日来,记者走进春耕春播一线、探访温室大棚,从智能农机的轰鸣声和精准农业的一项项数据中,记录和体味体会兵团新农人的奋进历程。

新理念,让春耕“潮”起来

“开水喽!”

4月18日,在十四师二二四团十二连职工韩志光家的枣园里,一条条干瘪的黑色滴灌带充盈起来,将含有益生菌的水精准注入枣树根系。

“这是我今年采用的新技术,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靠益生菌种植红枣。”韩志光在一旁介绍道。

作为种植红枣十几年的“老把式”,突然改变以往的种植模式,刚开始时,韩志光心里并不踏实。

“这几年,红枣的品质一年不如一年,价格也不高。”韩志光坦言,为了“搏”一把,他从团场“90后”新农人王栩然处打听到一种“新潮”的种植方式:用益生菌代替化肥,既能给枣树带来充足的营养,保证红枣品质,又能缓解病虫害、修复土壤。

韩志光表示,近年来,大家的种植观念一直在转变,特别是逐渐接受了绿色种植的理念。

2024年秋天,韩志光到王栩然示范种植的益生菌红枣示范园里多次考察,并对市场行情作了充分调研后,最终决定——“试一试!”

今年一开春,韩志光的红枣园就用上了益生菌。“用益生菌种植红枣,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管理方式差不多,而且还能控制枣树的病虫害。”韩志光笑着说,“种地也要与时俱进啊!”

王栩然是新疆蓝臻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她从2023年开始在团场使用益生菌种植红枣,2024年益生菌红枣示范园平均亩产500公斤,亩产值达7500元,红枣商品率在65%左右。

“我始终相信,生态农业大有可为。”王栩然说,截至目前,用益生菌种植红枣已推广了3000余亩。

近年来,兵团新农人们勇于迎接挑战、创新观念、更新技术,“稻鱼共生”生态模式、有机肥就近还田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被广泛运用,推动兵团绿色有机农产品占比逐年增加。

新技术,让春耕事半功倍

4月19日,在铁门关市佳沐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温室大棚里,50岁的张万恒盯着手机屏幕笑着说:“现在管理大棚,不用再蹲在地里扒拉泥土测温测肥了,自动采集的数据比我这30年的老经验还要准。”

他身后的智能温室大棚里,传感器正以秒级频率采集数据;水肥一体机根据指令,将氮磷钾等微量元素自动配比好输送至果树根部……一株株香梨幼苗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下茁壮生长。

这场传统大棚与科技的“碰撞”,让张万恒感慨万千——过去,用传统方式管理大棚要看天浇水、凭经验施肥、靠眼力挑病虫,这种“土办法”不仅要求管理大棚的人具有丰富的经验,更要时刻紧盯大棚作物的长势,一旦错过驱虫、打药的关键期,就会影响果子的品质。

在铁门关市佳沐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智能温室里,放眼望去,只见一棵棵跟胳膊差不多粗细的香梨、小白杏等树苗,全部被栽种在花盆里。

“我们通过‘限根快繁’技术,优化了果树生长周期。”该公司智能温室大棚负责人李子凡介绍,“过去种植香梨,都要从苗木繁育开始,需3年时间果树才能开始挂果。如今,我们通过集约化育苗,香梨嫁接苗实现了‘一年见花’,可以使果园投产期提前两年。”

如今,李子凡与团队在6年间培育香梨、无花果等盆栽果树45万余盆,带动全产业链实现产值突破5000万元。

走出大棚,晚风送来一阵阵沙枣花的清香。李子凡坚定地说:“我们要为林果业插上‘数字翅膀’,让兵团产出的好果子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新业态,让乡村天地更宽广

“今天第4车灰枣已经发出!”

连日来,阿拉尔市方圆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露蕾的朋友圈动态格外活跃,一条条实时更新的红枣售出信息不断刷屏。

“去年红枣价格不太好,我建议社员过完年再开始销售。现在市场行情很不错,是下手的好时机!”忙着清点红枣库存的雷露蕾高兴地说。

让优质枣卖上好价钱,雷露蕾有一样“法宝”。她拿出手机,将屏幕上显示的“红枣加工精细化管理平台”指给记者看。

“我建立的这个农产品管理系统,是从终端商品价格倒推出原料采购成本、加工成本等数据信息,通过价格反推倒算打通‘原料成本—加工溢价—市场定价’的价值链路,并借助红枣期货构建风险对冲体系,实现从生产端到市场端的全链条精准管控,引导职工群众抱团抵御市场风险。”提起这一系统的作用,雷露蕾滔滔不绝地说道。

这个看似操作简单、容易上手的系统,从数据积累到投入使用,雷露蕾花费了整整8年时间。

雷露蕾告诉记者,10年前,阿拉尔市方圆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托底收购来保障职工群众的收益,但随着合作社红枣生产加工产业链不断完善,雷露蕾发现,由于生产加工环节存在损耗,无法准确计算出收购成本。

对此,雷露蕾对合作社社员近5年来红枣销售数据进行追踪核实,将其进行整合分析后推导形成一套算法,破解了红枣“加工损耗不确定”的难题,实现从“保底收购”到“价值共创”的跨越。雷露蕾告诉记者,得益于该系统,合作社的加工损耗率从2023年的25%降至18%。

在雷露蕾的带领下,一师阿拉尔市12家红枣合作社都建立了类似系统,红枣加工总损耗率下降6%,相当于每年减少原料浪费约2000吨。

在塔里木河畔的枣园里,曾经看不见的损耗,如今以准确的数据清晰呈现;从拍脑袋定价格的粗放模式,到数据定义成本的科学决策,雷露蕾等一大批兵团新农人正在开辟农业新业态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王素凡 张美玲)

(责编:李欣洋、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