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寺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入选。
莫尔寺遗址位于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东北直线距离约4公里的地方,现存一圆一方两座佛塔,是目前发现位于我国最西部、保存最好的泥土建筑佛塔,也是我国早期大型地面佛寺和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佛教在古代新疆地区传播和盛行的经历,在这里发现的佛教艺术遗存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总体特征。
根据考古测年,莫尔寺遗址始建于公元1世纪,随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改扩建,直到公元10世纪后逐渐废弃。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探险队”在新疆四处侵扰文化遗址时发现了它,因没有重要发现只是被简单记录。
2019年,中央民族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莫尔寺遗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同年,遗址发掘工作被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在历时近6年的发掘中,考古人员相继清理出密集的建筑群遗迹,包括两座佛塔的塔基,含僧舍、回廊式佛殿、长方形佛殿、讲经堂、厨房等在内的18座单体建筑共62个房间。依据2024年发掘的结果,考古人员判断,圆塔应该是寺院曾经的核心位置,后来随着僧侣增多,寺院进行了扩建,才有了旁边的方塔以及周边更多的配套设施。
“从目前发掘结果看,莫尔寺遗址的结构布局基本保存完整、寺院建筑类型较为齐全、时代较早且延续时间较长。2024年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佛教早期传到中国后如何建设宗教场所的线索。”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莫尔寺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肖小勇说。
莫尔寺遗址的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尤其是数量巨大且风格各异的佛像残片,融合了中亚、犍陀罗、当地以及中原地区的文化元素。遗址内还有陶、木、铜、石、骨、棉麻丝等材质的遗物,以及剪轮五铢、开元通宝等钱币。
2024年,考古队在莫尔寺遗址新发现一件泥瓦,瓦是中原建筑的重要部分,它为认识当时莫尔寺建筑方式和特征受中原建筑风格影响提供了线索。“据史书记载,武周时期曾在西域的疏勒镇修建过大云寺,但目前不知所终。这件泥瓦为我们推断莫尔寺曾作为中央政权层面修建的大型佛寺提供了一个重要证据,是当时中央政权对西域有效管辖的证明。”肖小勇说。(银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