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正高后 村医热西旦木更有干劲了

天刚微微亮,新疆哈密市伊州区花园乡下马勒恰瓦克村卫生室就开门了,村医热西旦木·苏来曼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消毒器械、整理病历、检查设备,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诊疗室墙上挂满的锦旗,见证着她34年的坚守。
10时左右,患者陆陆续续来到卫生室。“以前每天看二三十个病人,现在翻了一倍。”热西旦木说,村卫生室服务村民和附近企业的工人总计3000多人,随着B超室、常规检验室、中医阁接连建成,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了,“乡卫生院要求小病不出村,我要尽可能让普通患者、慢性病患者在村里就能得到比较好的治疗和保健。”
药房玻璃柜里整齐码放着各类常见药品,中医治疗室散发着中草药的清香。诊室外,64岁的邹锡清正等着办理慢病卡:“上个月咳嗽,热大夫一眼看出是肺气肿发作,救了我一命。”旁边的田小花接过话茬:“要不是她查出我有高血压,我还当普通头疼病治呢。”
候诊室的长椅上,几位患者与记者搭起了话,“热医生服务态度好,慢性病患者床头,总放着她手写的服药提醒”“有的老人来诊所不方便,热医生会主动上门问诊”“热医生医术高超,老人的病能看,孩子的病也能看”“热医生跟城里医院的医生们一样,是高级医生、医疗专家呢”……
高级医生?医疗专家?诊疗室里,面对记者的疑惑,热西旦木笑了。她转身从一个文件柜中拿出一摞证书,放在最上面的职称证书写着:热西旦木·苏来曼,主任医师。
“我是1991年从哈密卫生学校毕业的,一直在乡村当医生。以前乡村医生评不成高级职称,不少人都想办法出去进修,想进城,不愿在乡村待。”热西旦木抚摸着职称证书,指尖微微发颤,“党的政策好,职称制度改革了,对乡村医生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我从初级、中级、副高职称一路走上来,2022年拿到了正高职称。现在我的干劲更足了,今后要一直在村里扎根,全心全意为各族乡亲服务。”
诊疗室里,七旬老人阿卡衣拉听完热西旦木的话,拉起热西旦木的手说:“孩子,你就在村里待着,我们都需要你。”
看完几拨病人,热西旦木来到了中医阁,开始给几位患者挨个做推拿、拔罐、针灸治疗。
“我们这个村卫生室有三层楼,400多平方米,总共4个人,包括一位计生专干、一位药剂师、一位公共卫生专干,其中两人有护士资格,可以帮助我照看病人。”热西旦木说,下马勒恰瓦克村卫生室是哈密市设备最齐全、最大的村级卫生室,两年前,自治区和哈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这里开过现场交流会。
“村卫生室直接面向农牧民群众,村医的工作很重要。”哈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主任莎代提·艾买提说,2022年,哈密市实施自治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政策,面向基层医务工作者,制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定向评价条件,在评审中突出业绩和贡献,适当放宽学历,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把名额向基层一线、艰苦区域的医生护士倾斜,一批长期扎根在乡村的医务工作者评上了中级、副高以及正高职称。
政策涟漪在扩散。哈密市伊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双定向”政策实施以来,医疗队伍中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人数成倍增长,资深医生干劲大、年轻医生热情足,乡村医疗与服务水平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时,热西旦木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开始整理次日上门问诊的患者病历,并在笔记本上记着提醒事项:帕夏罕大娘该复查血糖了,买买提的胰岛素存量不足……
诊疗室窗台上,一盆格桑花绽放着新绿,那是一位患者前两天专门送来的。
记者感言
期待更多“天花板”被突破
村医热西旦木·苏来曼评上正高的故事,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让好医生扎根乡土的直接体现,值得点赞。过去,基层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都徘徊在高级职称的“天花板”下,晋升之路一重接一重。职称受限,待遇上不去,人心浮动,基层难留人。
2022年以来,自治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州市可按照政策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审办法,鼓励和支持基层技术人员申报职称,扎根基层。这是结合实际、改革惠民的好举措,对基层医务人员、中小学教师等是一大利好。
如今,新疆各项改革工作正在向深水区迈进,面对一些领域在观念上、机制上、协作上依旧存在的“天花板”,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观念壁垒、制度障碍、路径依赖。(魏永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