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字号”农业品牌破茧 他让这项技术在新疆“开花结果”

在新疆塔城地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位来自辽宁的农业专家,他用智慧和汗水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他就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塔城分院副院长王志刚。
自踏上援疆之路以来,王志刚扎根边疆,用科技助力农业腾飞,为塔城地区及兵团第八师、第九师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9年3月,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塔城分院成立,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农科院援疆分院。6年多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先后派遣11个院所71名专家到分院工作,服务塔城地区,兵团第八师、第九师农业产业化发展,王志刚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12月,王志刚带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援疆事业的执着,跨越千里来到塔城。
初到塔城,王志刚引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因与当地传统种植观念差异较大,遭到了当地部分技术员和老种植户的质疑。为打消大家的顾虑,王志刚和专家们选择亲自示范,用成果说话。
王志刚与同事一起测量草莓甜度、大小和生长情况。
走进兵团第九师团结农场的温室大棚里,王志刚正手持糖度计,仔细测量着一颗颗鲜红的草莓。草莓的甜度、大小和生长情况不仅代表着果实的品质,更凝聚着他和专家们多年的心血与付出,这种草莓正是他们研发的新品种。
过去,当地多以种植蔬菜为主,经济效益有限。在王志刚的引导下,团结农场9户职工开始在自家大棚栽种草莓等特色果蔬。
“王院长他们不仅免费为我们提供草莓苗,还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种植与管理草莓。今年,我的5个草莓棚收入近10万元,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兵团第九师团结农场职工鲁绪彬手捧着刚摘的草莓高兴地说。
王志刚查看珊瑚猴头菇的生长情况。
王志刚与农科院专家团队还积极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来到位于额敏县郊区乡清泉村的新疆锦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菇棚里,王志刚仔细查看了新引进的珊瑚猴头菇生长情况。这些蘑菇不仅是当地农民的“致富伞”,更是王志刚援疆路上的“科技结晶”。
新疆锦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龙说:“在王院长及其团队的指导下,现在我们有62座现代化双孢菇大棚,日产量8-10吨,产品远销乌鲁木齐、安徽等地。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我们将新建菇棚70座,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入股分红。”
据统计,在王志刚等援疆专家的努力下,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塔城分院已累计引进玉米、棉花新组合、新品种1100多份,园艺品种53个,发放种苗19.7万棵,投入援疆项目资金2100万元,新增经济效益1.5亿元,“十四五”援疆项目完成后,预计新建和服务各类果、蔬生产面积超过1万亩,新增产值超过2亿元。
王志刚表示:“我们希望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规模能早日达到万亩以上,真正打造‘塔字号’农业品牌,为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提供有力支持。”
新建的高标准大棚。
援疆期间,王志刚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年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不到20天。王志刚说:“离家千里,内心虽有愧疚,但看到当地农业发展越来越好,农民收入越来越高,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在未来的援疆路上,我将继续助力塔城农业迈向新的台阶。”正是这份初心,让王志刚在援疆路上一往无前。
王志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援疆干部的责任与担当。王志刚将辽宁的农业技术带到塔城,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新疆的乡村振兴贡献了辽宁力量。(道·道图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