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这部大剧,国家京剧院为何联手新疆

2025年03月27日12:14 | 来源:新疆日报
小字号

3月21日上午,国家京剧院排练厅内曲声悠扬,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该院实验剧场举行开排仪式,标志着这部大剧正式进入排练阶段。

这部以晚清名将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为故事原型的新编历史京剧,由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与国家京剧院联合创排。这不仅是京剧艺术首次全景式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国家级院团与新疆文艺工作者开启深度合作模式的新起点。

国家京剧院为何选择新疆?双方如何把左宗棠的故事用京剧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为此记者采访了主创人员,揭秘这部大戏的创作密码。

寻找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300多个日夜打磨,两家院团的艺术家多次在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采风,八易其稿,才得以呈现如今的剧本。“我们和国家京剧院的老师一起,重走左公当年栽种的左公柳荫,触摸伊犁将军府斑驳的砖墙,只为寻找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党支部书记郭永红说。

2023年下半年,国家京剧院与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双方明确《故土新归》以京剧为载体,将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搬上舞台,抒发深沉的爱国之情。

两家院团主创于2023年11月赴乌鲁木齐、伊犁等地进行创作采风,于2024年1月完成剧本初稿。随后10个月中,根据各方意见,从故事结构、人物角色、剧种特色等方面对剧本进行了6次深度调整与修改。

2024年12月,剧组主创再赴乌鲁木齐市、哈密市等地采风后,根据对舞台呈现的设想,又对剧本先后进行了第7次和第8次的修改,在后续的剧目排练中,还会对细节进行打磨。

“这部剧,没有把笔墨过多落在战争的刀光剑影上,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人物内心的塑造上。”《故土新归》导演李杰介绍,剧中有表现左宗棠对俘虏的关心关爱,也有他即将离开时,将自己的老马留在新疆守望故土的细腻片段,“该剧还将把林则徐与左宗棠的湘江夜谈搬上舞台,展现两个人物的惺惺相惜,多方着力,塑造出既有家国情怀、也有真情实感的立体的左宗棠形象。”

创排过程出彩出新

《故土新归》在珍视京剧程式美学的基础上,也进行了诸多创新突破。叙事结构上,让历史智慧与当代价值在舞台上交相辉映,产生时空对话的美感。音乐语汇上跨界融合,使新疆艺术元素与传统皮黄琴瑟和鸣,既深扎传统土壤,又舒展时代新枝。

该剧在创排上也有新的尝试,剧中全部角色都将设A、B角,由国家京剧院演员担任A角,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演员担任B角,共同排练。在国家京剧院排练过程中,双方一边排练,一边交流学习,通过新剧的创排合作,带动演员以及编导、舞美等人才共同培养工作。“该剧在演员配置上,横跨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老中青三代演员,希望通过以‘剧目带人才’方式为更多年轻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郭永红说。

新疆戏迷热盼早日上演

该剧导演李杰曾多次来新疆,对新疆热爱京剧的各族群众印象深刻,戏迷的期待也让他充满创作的热情。“很多新疆老乡喜欢京剧,不但爱听还会唱一些经典段落,我们这部剧中也有一个人物形象是维吾尔族老人。”他说。

新疆京剧艺术起源于清朝末年,当时有“吉利班”“天利班”等专业京剧戏班。1955年,乌鲁木齐市成立了京剧团。1964年,该团表演的京剧现代戏《红岩》参加了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

在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的扶持和带动下,每年都有不少新疆京剧票友走上舞台,和专业演员同台演出。“这几年乌鲁木齐关注京剧艺术的群众越来越多,不少人都成了戏迷。”乌鲁木齐市京剧艺术研究促进会会长郭晓庆说,在京剧特色学校乌鲁木齐市第21小学校园里,处处可见戏曲元素——戏曲广播操、戏曲服饰鉴赏、动手绘脸谱等。13岁的穆斯塔帕·买买提艾力是学校梨园春戏曲社团成员,在老生行当学习了4年,他擅长的剧目有《淮河营》《定军山》《沙家浜》等。

《故土新归》开排的消息近日在新疆票友群里热传。在新疆大学生京剧戏迷微信群里,今年21岁的刘思雅欣喜万分,“我专门去了解了这段历史,期待着这部剧早日登台。”(王晶晶)

(责编:陈新辉、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