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深圳光明使者为喀什96岁老人重启“清晰视界”

2025年03月19日12:46 |
小字号

“谢谢您、谢谢深圳援疆让我重获光明,我终于能再次看清楚世界……”近日,喀什市人民医院眼科上演了一幕温馨而感人的场景,一位96岁的超高龄维吾尔族老人及其家人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表达着对医护人员的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老人术后1个月在喀什市人民医院复查。

据了解,这位老人住在喀什市英吾斯坦乡,二十多年前,老人的双眼开始有了雾蒙蒙的感觉,起初,这并未引起老人的重视。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情况逐渐恶化,逐步从看不清远处的车辆、迎面走来的路人,到最后甚至连日常生活用品都难以辨认。尽管老人身体行动依然自如,生活却几乎无法自理,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家人的悉心照料,极大地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家人的负担。

新一轮对口帮扶以来,深圳援疆高度重视医疗援疆工作,2023年6月起,先后协调和组织深圳市眼科医院及社会慈善机构5次赴喀开展“光明行”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受到了当地老百姓一致好评。该村不少村民也接受了免费白内障手术,老人的家人虽然得知了深圳“光明行”活动,但是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家人心中不免疑虑:这么大年纪有没有必要?会不会有更大的风险?但是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深圳“光明行”活动后,普遍反应很好。2025年1月,老人的儿子抱着一线生机带着他踏进了喀什市人民医院。

张静为老人做眼部检查。

当时接诊的医生正是来自深圳市眼科医院的援疆专家张静博士,她悉心对老人的眼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后发现,老人双眼最低视力仅为0.02(医学上视力0.05以下为盲)。双眼白内障均很严重,且晶状体核硬、角膜老年环非常明显、角膜透明性差,这无疑给手术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挑战。白内障手术,相当于给照相机换镜头,即把混浊的白内障通过超声乳化吸除,再植入一个新的人工晶状体。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隐藏着不少挑战和风险。随着年岁的增长,眼睛里的“镜头”——晶状体核,会变得越来越硬,需要更多的超声能量才能粉碎。这就意味着手术时间会更长,术后角膜水肿的情况会更明显,恢复时间也会更长。老人角膜透明性还很差,这种情况相当于隔着一层有雾的玻璃进行手术,而且老人的听力也不佳,术中配合难度大,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大了手术的风险。

近百岁的白内障患者,这在张静的从业生涯里还是第一次遇到。但考虑到老人因白内障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无法自理,手术成为他复明的唯一希望。张静综合评估了老人的全身和眼部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选取局部麻醉(避免全身麻醉的风险),同时采用3毫米的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术中使用角膜保护剂保护角膜内皮等。向老人及家属详细讲解手术及风险应对方案后,患者及家属的信心倍增,决定接受手术治疗。

术后一个月,老人来到医院复查,经检查他的裸眼视力已恢复至0.6。老爷爷握着张静的手开心地说:“没想到给我做手术的医生不仅人长的这么漂亮,医术还这么精湛,谢谢您、谢谢深圳援疆让我重获光明,我终于能再次看清楚世界。”

张静和后方单位专家团队进行光明行活动。

援疆之旅已过半,张静携手后方强大的医疗团队,以卓越的医术和赤诚的爱心,让喀什地区近1000名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其中张静个人完成了200余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并多次收到患者及家属赠送的锦旗,赢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未来,喀什市人民医院眼科将在深圳援疆的帮助下,继续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崇高理念,致力于直接救治更多的眼疾患者,同时也将倾力培养当地眼科医疗人才,构建一支技术精湛、服务优质的眼科医疗队伍。(廖玉学)

来源:新疆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编:李龙、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