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与外孙女知知有个大院子

“在大院子的虫声鸟语和鸡鸣狗吠中,听到世界最真实的声音,这才是一个孩子应该有的童年。”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说。
近日,刘亮程与外孙女知知共同创作的童趣故事集《知知的大院子》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该书包含20篇故事和纯真质朴的手绘,讲述了小女孩知知在大自然中自由成长的点滴。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像一幅小画,捕捉着童年最美好的瞬间:打沙包,捉迷藏,看风领走雪地的脚印,和虫子一起赶路,与一只猫头鹰的友谊……
知知的大院子在哪里
知知的大院子名叫木垒书院。
2014年,刘亮程搬到了天山北坡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将一所废弃的学校改造成木垒书院,开始了边种地边写作的耕读生活。外孙女知知一岁到四岁期间,每年都会来这里住很长时间。
大院子里有古老的大树、神秘的小路、各种蔬菜瓜果和可爱的小动物。这里是知知的小宇宙,也是她探索世界的起点。在木垒书院,姥爷刘亮程很少教知知读书,而是带她下地,拔萝卜,打杏子,栽木栅栏,看蜘蛛结网、蚂蚁打洞。
《知知的大院子》就是刘亮程写下的知知在大院子里的童年故事,而知知奇思妙想的图画为故事增添了想象力与趣味。
“我们在童年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样子。女儿童年的时候我也因为忙碌而忘了她的样子,女儿刚上幼儿园,我就到乌鲁木齐工作去了。女儿脖子上挂着钥匙,每天自己回来,好像她的童年我没怎么好好陪过。当知知来到我的生活中,我到了老年,安下心来了,可以陪外孙女一起玩了。”刘亮程说,这就是《知知的大院子》创作的缘起。
大院子里有什么故事
在大院子里,刘亮程观察知知,她会一个人玩过家家,把没有的东西当真,假装看见那些并不存在的东西,“她会非常认真地把一袋没有的盐给我,我接在手里,闻一闻,她会问我咸不咸,我做出很咸的表情”。冬天,刘亮程带着知知在雪地里散步,一前一后走着,知知回过头来说:“姥爷,你不要踩我的脚印,你把我的脚印踩疼了。”在刘亮程看来,文学就是现实世界的无中生有,小孩子天生就是文学家。
刘亮程回忆,知知刚开始会拿脚去踩虫子。“我对书院亲子班的孩子说,假如有虫子落在你身上,轻轻拍一下就行了,虫子和你们都在赶路,都在往秋天走,这一路上要互相陪伴,不要踩虫子,因为更大的生命也没踩你。那时候知知两三岁,她听懂了,后来看到其他孩子踩虫子,她也会去阻止。”
《知知的大院子》完稿于去年深秋,那时,大院子已铺了一层厚厚的落叶。知知四岁了,“今年她看到叶子时会惊叫:树叶,树叶!她应该想说秋天到了,但她不知道这是秋天。一个孩子从一岁到四岁,经过了四个秋天以后,又看到了树叶,她不会像大人一样说秋天到了,但她会说树叶又从树上落下来了。”
“我没想过要对知知教育什么,她就像小虫子一样,一天天长大,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教育就是太阳照着她,风吹着她,树叶落在她头顶。”刘亮程说。
寻找童年的“大院子”
从《一个人的村庄》开始,刘亮程就在乡间万物的自然修养中书写“有翅膀”的文字,他对天真童年的追念和对时间的思辨,寄托着人类返璞归真的共同向往。如果说《本巴》是对童年的追溯,对民族记忆与历史智慧的探寻,那么《知知的大院子》则是写给每个大人的童话。
在书中,知知奇思妙想的图画为故事增添了想象力与趣味。刘亮程认为,孩子的绘画正是人类早期对世界感知的再现:“每个孩子都有非常早慧的东西,比如绘画,孩子眼睛看到的世界跟古人看到的是一样的。处在人类幼年期的古人,岩画都是单线条的,他们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尽管画得很笨拙。后来越来越会画画的时候,就添加了更多的色彩,更加繁复的线条,但是最初的东西就没有了。每个孩子都在经历人类的童年,他把人类早期对世界的感知又演绎了一遍。”
刘亮程感叹,在自然中成长的孩子,会对生命的轮回与逝去有更深的体会。“我是一个在自然中长大的人,我见到了太多的万物轮回与死亡。一个作家在风声中找到语言,从光阴移动和季节交替中找到文学叙述。向历史和自然学习,接受时间岁月的教育,与万物同欣悦共悲悯,这些都会自然进入他的写作。”因此,相比于读书,他更建议让孩子去接触鲜活的万千世界,这比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更能唤起对生命本质的感知。
刘亮程说,小时候,我们能与一朵花、一棵草玩耍一整天,对着一只小虫观察许久。而长大后,童年的自己仿佛被遗忘,变成了记忆中的陌生人。那些儿时大院子的场景,总会随着回忆拉长,绵延不去,等待我们寻回。(刘萌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