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边疆治理为基 谱写“富民兴疆”新篇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边疆地区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关键意义,边疆地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202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边疆地区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关键意义,边疆地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边疆治理理论:“富民兴疆”的战略指引
边疆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昌盛。当前,边疆治理任务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强调边疆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纳入重要议题。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新增了关于“富民兴疆”的内容,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与实践指引价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疆各项事业发展,这是“富民兴疆”的核心要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时就明确指出,“凡是符合人民愿望的事就是党奋斗的目标”。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政府奋斗目标所在。这意味着一切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要聚焦于民生福祉提升,无论是产业布局、政策制定还是资源分配,都紧紧围绕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日子美起来。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于生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让大美新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关于“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富民兴疆”论述科学指引新疆前行,立足当下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放眼未来为边疆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筑牢根基。
“富民兴疆”行动:筑牢边疆繁荣稳定之基
以人民为中心,站稳“富民兴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得益于国家向新疆倾斜推出的财政、税收、投资等领域的扶持政策,区域差距逐步缩小,极大地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逐步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
以促进开放合作为突破口,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沿边口岸、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和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等重点开放平台和载体,坚持深耕周边、拓展沿线,不断提升核心区建设能力。稳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蓬勃发展,吸引周边国家客商云集,新疆正逐步成为中亚乃至欧亚大陆的贸易枢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以推进“十张网”建设为基础,夯实发展根基。新疆围绕“十张网”建设,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东联西出的铁路网、通行便利的公路网、“一核多辅”的航空网,使“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的目标进一步实现。从调控有力的水利网、内供外联的电力网、覆盖广泛的天然气管网、高效畅通的商贸物流网、绿色低碳高效的算力网,到集约便捷的地下管网、联通欧亚的跨境网等建设,加快破解新疆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建设的关键制约,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推手,强化系统治理。新疆坚持“一盘棋”治理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划定并严格落实“三区三线”,严格遵循国土主体功能对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产区、生态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深化改革再出发:“富民兴疆”增成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新疆突出问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关键一招。新征程上,面临新形势新机遇,迫切需要新理念新思路,深化改革促发展。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业,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土地供应机制,保障产业集群发展用地需求,采取灵活土地出让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和地区壁垒,合理分配产业链利润,提高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源,让农牧民以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分红,拓宽增收渠道。
稳步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围绕新疆“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疆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应用智能化生产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聚焦“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人才需求,从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激励等角度深化改革。鼓励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知名品牌。积极拓展市场,加强与国内外市场对接,提高产业集群市场占有率。
力促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深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提高群众社会保障水平。在区域发展规划中,注重均衡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为各族群众创造公平发展机会,全面提升生活水平。
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紧密结合,绿色发展方式是连接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桥梁。依托新疆各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对生态修复项目的投入,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
聚力推进南疆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南疆发展突出问题,需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落实推进南疆高质量发展的差别化区域政策,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释放产业潜力,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构建南北疆、南疆区域内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打破各地自我小循环,畅通内循环,协调好地方间、兵地间关系,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鲲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