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当科技遇见千年壁画:新疆克孜尔石窟修复焕新颜

2025年02月15日11:3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乌鲁木齐2月15日电 (记者韩婷)“克孜尔石窟,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瑰宝。由于历史原因,克孜尔石窟壁画存在多个洞窟壁画残损缺失、被烟熏所覆盖等情况,亟需以创新方式加快抢救与保护。”2月14日,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李庆明在“探元计划2024”克孜尔石窟烟熏残缺壁画的智能识别、补全与复原项目启动会上说。

“探元计划2024”克孜尔石窟烟熏残缺壁画的智能识别、补全与复原项目启动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韩婷摄

据悉,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然而在自然侵蚀和环境变迁的双重考验下,造成克孜尔石窟壁画部分洞窟被烟熏黑,其完整性和真实性遭到破坏,影响壁画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新疆克孜尔石窟文化场景作为“探元计划2024”入围文化场景之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洞窟内被烟渍覆盖壁画、脱落题记精确识别与数字化复原,以及残缺图像的AI识别和补全。

在“探元计划2024”的推动下,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和数字新疆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展开合作,通过技术创新破解克孜尔石窟壁画修复难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实现石窟部分壁画的返真修复,打造壁画修复领域的创新范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李庆明。人民网记者 韩婷摄

“在共创的过程中,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积极提供已有资源数据、现场调研及专家学术研究成果支持,助力项目技术攻关、场景共建、有效落地与成果推广。”李庆明说,太赫兹时域光谱、大模型和思维链技术的引入,为我们的壁画数字修复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手段,这些前沿技术能够更科学地进行补全与复原,有望突破传统修复的瓶颈,实现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注入强大动力。这不仅是对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有力保护,也将为新疆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实践探索经验。

在当日的启动仪式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教授和数字新疆产业投资(集团)安平事业部负责人李熠漠,代表“探元计划”克孜尔石窟项目技术方,分别从“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和“大模型和思维链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针对石窟壁画存在的实际问题,数字新疆集团则采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基于大模型和思维链策略的壁画补全平台,实现对于38窟缺损壁画的修复与复原,并计划在2025年6月完成修复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党志豪说:“这种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模式,为新疆文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文物事业与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据悉,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七公里木扎提河北岸却勒塔格山对面的断崖上,现存洞窟349个,壁画面积近5000平方米,还有少量彩绘泥塑遗迹。该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均为我国重要的石窟群。近年来,克孜尔石窟研究所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发挥了石窟寺历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责编:李欣洋、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