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古丽变了

2月5日早晨,给儿子做好早餐,帕提古丽·苏力出门前往单位。明确了当天的出品,帕提古丽换上工作服,投身糕点的主场。打面分割、整形、包馅、烤制……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12点半,第一批面包出炉,1点半餐厅开餐……这是帕提古丽的日常。
“刚过完春节,现在做糕点,甜度就要减一点,味道稍微淡一点。”说起工作,帕提古丽语气轻快。
今年38岁的帕提古丽是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黑甲山街道跃进街南社区居民,在一家单位的食堂上班,是食堂唯一的烘焙师。
此前,她一直在家带孩子,儿子患有血友病,丈夫收入不稳定,家庭经济压力大。
帕提古丽有做油香、麻花和馓子的好手艺。她想找个培训班,学习烘焙技艺,然后找一份工作。
2023年4月,帕提古丽在居民群里看到一条消息,社区打造了零工驿站,专门发布企业用工需求。“看着一页页就业信息,我迷茫得很。”帕提古丽说,离家近、又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多,离家远的工作又“出不去”。
社区干部马晓霞知道帕提古丽的难处,也知道她的特长。有一次,社区准备开办手工绢花、厨艺、面点烘焙等就业再就业培训班,马晓霞赶快告诉了帕提古丽。
“真的吗?还能免费上技能培训班?”帕提古丽很开心。
当年10月,帕提古丽拿到了烘焙师证书。2024年初,马晓霞又给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自治区一家单位食堂招聘烘焙师。
面试那天,帕提古丽手心直冒汗,想到自己已经学会了二三十种糕点做法,她很快调整了状态,并顺利通过面试。“单位离家近,可以照顾孩子,工资待遇也不错。”帕提古丽特别满意。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帕提古丽大大的眼睛里满是笑意。
“我喜欢现在的生活,有钱挣、有事干、有盼头的日子,特别踏实。”帕提古丽说。去年,家里重新装修后,她养了十来盆绿植花卉。
晚上八点半,帕提古丽下班回到家,看到儿子在写作业,她系上围裙,走进厨房做晚饭,半小时后,一锅汤饭做好了。
一转身,她又拿出鸡蛋、面粉,准备做沙琪玛。“再过几天,我妈妈和姐姐一家从喀什过来,得多做点糕点。”说话间,她开始和面、揉面……神情专注,手法娴熟。
帕提古丽的丈夫卡斯木江·阿布都热西提回家看到妻子在厨房忙碌,笑着打趣:“你把我们都喂得胖胖的啦。”
“帕提古丽变了,以前总爱叹气,现在脸上的笑容多了。”卡斯木江说,帕提古丽上班时,会早早出门;在家时,变着花样做各种美食、养绿植;休息时,就和好姐妹去逛街,烫头发,买漂亮裙子;过年过节时,她会做很多糕点,送给邻居、亲朋好友品尝,朋友们还经常上门来请教她如何制作。
“她的朋友越来越多了。”卡斯木江说,帕提古丽也更漂亮了。
在跃进街南社区主任王菁的印象中,现在社区组织活动时,看到帕提古丽的次数多了。
跃进街南社区共有1400余户4100多人,流动人口多,“就业难、难就业”是辖区一大民生问题。2024年,在社区的精准帮扶下,包括帕提古丽在内,该社区256人次实现就近就业。
记者感言:变化的背后
因为一份工作,帕提古丽·苏力和她的家庭发生了变化,让她拥有了信心和勇气,对未来生活有了新期待。
帕提古丽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是她努力与坚持的结果,更是自治区就业政策给各族群众带来的福祉。
帕提古丽改变的背后,是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积极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立“政府主导+社区共建”基层就业服务新机制的有益尝试,是社区用心用情服务的最好证明,也是社区创新工作模式的生动实践。
跃进街南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在社区搭建1个零工驿站,延伸精准推送岗位、提供就业指导、注重培训需求3项服务,探索建立了“1+3”工作法。社区干部还通过“线上+线下”双驱动“送技能、送岗位”的方式,帮助居民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天山区在解决就业方面的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各级政府部门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如同春天的暖阳,照亮了帕提古丽的生活,也让更多的帕提古丽们找到工作、稳定就业,开启了幸福生活的大门。(张冬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