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十年科研攻关 打破技术壁垒

“经过半年的生产装置应用验证,Ⅱ代催化剂达到了预期效果,可实现对进口催化剂的替代,大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春节假期刚过,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研究院公布了一个好消息:经过生产验证,Ⅱ代催化剂使用寿命较Ι代催化剂延长了一倍以上,成本降低了近20%。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樊金龙(右一)在实验室做催化剂实验。人民网记者 陈新辉摄
Ⅱ代轻质烯烃骨架异构化催化剂是由该研究院自主研发,为生产高标号清洁汽油提供调和组分,有利于高效产品的生产,并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催化剂被称为石化工业的“芯片”,高效催化剂的研发和应用对炼化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樊金龙告诉记者,以前,乌鲁木齐石化公司轻质烯烃异构化单元所用催化剂均需进口,“成本高,还被‘卡脖子’。”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2014年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立项启动这类催化剂的自主研发,以期实现对进口催化剂的替代。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研究院实验室内的各种催化剂样品。人民网记者 陈新辉摄
项目组通过查阅大量技术资料,以原料廉价易得、工艺可重复和催化剂的活性稳定为攻关方向,制定研发方案。2020年,项目组研发的Ⅰ代催化剂在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实现了首次工业应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催化剂性能并降低催化剂工业生产成本,项目组持续开展技术攻关。科研人员反复比对工业试验现场与实验室结果,白天跑装置现场,跟着生产班组紧盯工艺参数,晚上回实验室同步验证,剖析问题,优化升级配方。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的40万吨轻汽油醚化装置。人民网记者 杨睿摄
2024年6月,改进后催化剂完成了工业放大生产,通过了实验室的活性稳定性考评验证,7月,这批催化剂在汽油醚化装置完成了2.5吨的装填工作,正式投料运行。
“为了研制这一催化剂,我们累计进行了上千个配方的研制和性能评价研究,累计实验室评价时间近万小时,才具备了工业应用的条件。”樊金龙说,“Ⅱ代催化剂投用以来,每月增产MTBE达800吨,与同类型进口催化剂相比,每年节约成本500万元以上,这表明该催化剂总体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组历经十年科研攻关,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了这一催化剂的国产替代,问及今后的打算,“研究院将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围绕炼油、芳烃和新材料持续开展绿色低碳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助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樊金龙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