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工作的新疆样板

从无人问津之地变成游客纷至的旅游打卡地,库车“龟兹小巷”华丽蝶变引人注目,干群同心积极探索社会工作路径方法、创新实践“基层之治”令人深思。
“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干在实处,努力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库车市萨克萨克街道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唤醒背街小巷、居民幸福升级的“密码”。
党建引领 广泛凝聚共识
坐落在天山南麓中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市一带古称“龟兹”,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安西大都护府驻地,孕育了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
今天的库车,从地理空间上分为新城和老城。新城充满活力与朝气,见证了库车日新月异的发展;老城则存储着龟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灵魂,沉淀着泛黄的故事旧影。
位于库车市萨克萨克街道的“龟兹小巷”,是库车老城区晚清和民国初期街巷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巷之一。
老城区的房子,大多以土木结构为主,随着岁月流逝已经变得破旧,基础设施条件差。这里的居民没有耕地,基本靠做小本买卖过生活。随着新城区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搬离,老城区人气越来越淡。改变现状、促进增收、留住原住民,成了辖区党员干部的当务之急。
旅游兴疆东风劲吹,尤其是独库公路火爆出圈,给萨克萨克街道党员干部带来启发——改造提升小巷,用好库车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
说干就干。街道在走访居民、征求意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派干部前往喀什古城考察学习。
“旅游火爆增加了喀什古城居民的收入,每个人精气神都很足。与游客频繁交流,还提升了居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萨克萨克街道文旅办主任张斌考察后认为,就冲这两点,不管有多难,都值得干。
20多场宣讲会,给居民把小巷改造的好处掰开揉碎说清楚,争取大家的理解支持;辖区几十家商铺、小微企业捐资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以改造200米小巷为阶段性目标,党员干部积极带头清除垃圾、平整道路、粉刷墙面,感染带动居民陆续加入其中。
主动作为、实事求是、敢想敢干!“龟兹小巷”在最初没有任何资金保障的情况下,没有文旅发展硬性任务指标的情况下,街道社区党员干部挺膺担当、辖区群众深度参与,以有限的资金激活小巷内生动力,为老旧街区改造打开了新天地。库车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认可,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促小巷改造从200米延伸至1.2公里。
居民参与 人人献智出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旧巷焕新,留住哪些“老”,焕发哪些“新”,街道党员干部充分相信群众、尊重群众。
因地制宜,在原有基础上“绣花”。针对不同房屋、巷道布局,街道党员干部鼓励居民出点子、提建议,优中选优。每一个花盆、每一句话都是精挑细选,人人都是设计员、人人都是施工员。
小巷中有一个牛车雕塑十分吸睛。牛车是过去人们劳动、赶巴扎的交通工具,如今已很少见。小巷里的人们希望游客到这里拍照打卡时,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雕塑上方原本设计了一行字“坐着牛车去见你”,有人突然说了句“要不加个‘更牛’?”“坐着牛车去见你更牛!”大家感觉更特别,也有记忆点,马上采用了。
小巷居民艾则孜·艾买提与街道社区干部共同清理出来一条曾是卫生死角的窄巷。当最后一堆垃圾打扫完毕,他站在窄巷中,抬头看见被“裁”成长条的天空,忽然灵机一动:“这条窄巷以前没名字,今后叫天空巷怎么样。”他的建议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瓷器墙上琳琅满目,有的是传统的青花瓷纹饰,有的带有浓郁的新疆风情,绘有瓜果、繁花等,都是居民们无偿捐赠的。
往小巷深处走,五彩斑斓的“油纸伞”在日光映照下洒下斑驳的光影。仔细看,这些伞是用艾德莱斯绸所制。新疆与江南的“混搭”,是干部群众一起擦出的火花。
百花巷的名字,来源于居民养的百余盆花,每到夏季,热烈绽放。
……
小巷各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家园新生献智出力,完成了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转变。
春节前,努尔司曼·马木提带领其他居民为巷子内保护古树的木栅栏刷油漆,“趁着冬闲保养好设施,为春季更多游客到来做好准备。”
努尔司曼原是一名家庭主妇,2023年5月加入巷子的改造和提升工作中,后被推荐为小巷卫生管理员,多了一个身份,多了一份责任,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们老城居民过上了新生活,要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她说。
共建共享 同绘和美画卷
“大门颜色能否换换,天空巷就是蓝色的,再把门刷成蓝色的,有些重复。”在社区组织的“龟兹小巷”议事会上,居民们就小巷里几幢古屋大门样式及颜色进行“头脑风暴”。最终,大家举手表决通过了修复方案。
萨克萨克街道就“龟兹小巷”改造提升工作广泛征求民意,小巷议事会应运而生。
从小巷起名到提升游客服务保障水平,共召开了34场会议,组织社区干部、居民党员、商铺经营户、居民群众、网格长等2000多人次参加,商讨解决了100多个问题,除了变身网红巷的天空巷,还有干涸了12年的小巷水渠通水、路面硬化提升、卫生厕所提升……小巷议事会已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微阵地”。
“小巷议事会始终以解决群众提出的‘关键小事’为基点,变坐等上门为主动问需。”萨克萨克街道党工委书记吴海斌说,我们通过健全“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网格架构,将社区干部编入网格中,做到“人在网格中走、事在小巷里办”,推动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与小巷治理融合,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因群众而生,因群众而美,因群众而火。如今,小巷已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人气回来了,往日繁华回来了,每个人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
居民玛日古丽·阿布都热依木在小巷入口处有一套房,曾经不值钱,现在可是黄金地段。她开了一家干果店,旅游高峰时,一天营业额就有1万元。“更大的收获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提升很快,全靠边做生意边学习。”玛日古丽说。
退休的阿布都卡德·买木提明大叔把自家房屋打扫出来,开了一家茶馆。一杯茶两三元,便宜不说还能续杯,居民、游客都爱来,喝茶弹琴跳舞,好不热闹。
许多以前搬离的居民又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大门,加固维修后,开门做生意。非遗文创、旅拍写真、餐饮民宿等30余家各种业态的商家慕名前来开店创业,带动200多名居民在家门口就业。
入驻商家越来越多,治理模式也要与时俱进。萨克萨克街道专门成立了文旅办公室和文旅公司,为居民、经营户和游客提供贴心服务。“有针对性地布局了一些业态,避免同质化。在服务质量、产品质量以及卫生环境等方面,也会给予建议和帮助。”张斌说。
3万元开始,200米起步,一次“微更新”换来小巷“大蜕变”,进而撬动基层大治理——2023年以来,萨克萨克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辖区各族党员干部群众,闯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文旅之路。在此过程中,不仅基础设施与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还通过构建多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新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赋予了小巷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
“今年,我们安排资金1400多万元,努力将‘龟兹小巷’打造成多民族共建共享共荣共富的民族团结之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老城更多小巷火起来、更多商铺热起来、更多群众富起来,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指挥长、库车市委副书记杨勇说。
烟火正浓,乡愁如故,老城不老,正青春。(刘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