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遗如何“火”起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项目,是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等界别政协委员热门话题之一,就此委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联《西部》杂志社主编张映姝曾做过专题调研,她认为新疆非遗要“火”起来,应将其融入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对新疆历史文化的认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在新疆高校设立非遗研究专业,鼓励学术研究,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转化;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传统手工艺专业,让学生学习掌握一门吃饭的手艺,解决部分学生就业,也解决传承人收徒困难的难题。同时,她还建议利用高科技助力非遗保护传承,挖掘非遗资源的经济属性和产业价值,推动非遗产品品牌化建设等。
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原党组书记侯汉敏认为,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是非遗“火”起来的重要途径。她建议,要强化保护,非遗传承需借助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推广普及、培训交流,进机关、进校园、进乡村,延续文化根脉;要创新赋能,让非遗技艺更好融入生活,发展文创产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要通过文旅融合,发展“非遗+”,构建多元文旅体系;内外联动,多举办非遗展演等活动,催生新文化业态;建立非遗资源名录和传承人、传承基地体系等,完善认定机制和激励措施,让传承非遗成全民爱好。
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互联网界联合会副会长岳峰长期从事互联网相关领域工作,对非遗项目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应发挥新时代网络优势,让互联网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翅膀。”他还建议,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应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模式推广非遗项目,创新在百姓日常场景中展示宣传方式,实现家喻户晓;打破时空维度,建立非遗名录网络展示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展现非遗项目;用数字化网络赋能非遗项目,利用新媒体技术分类整理存储非遗内容,建立数据库,开发AI问答系统,丰富VR展示技术,提升非遗知晓度;明确传播定位,结合特定场景创新非遗推广方式,坚持文化特色,选择受众喜爱的信息传播形式,塑造全民推崇非遗的氛围;探索非遗中可转换的新质生产力,搭建数字非遗博物馆,形成在线信息服务网络共享传播,结合“Z世代”需求,挖掘可转换场景应用,推广非遗;借助直播带货机制,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提升非遗产品价值,构建线上直播营销体系,实现跨界融合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张映姝委员说。(任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