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的青年移民管理警察:“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隆冬时节,祖国版图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冰峰林立,雪岭纵横,极寒缺氧。在这片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一群年轻的移民管理警察却扎下了根、开出了花。他们高擎信仰之旗屹立于喀喇昆仑之巅,守护着国门的安全,也守护着边境的安宁。
“再累也值了”
爬大车、翻货箱、钻车底,待最后一辆货车检查完毕,张雷和同事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他们脸色乌紫、嘴唇干裂,呼出的气在领口和眉宇间凝结成了冰晶。
38岁的张雷,是新疆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副队长。他所在的边检站前哨班,位于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国门旁。此刻,室外温度接近零下30摄氏度。阳光反射在雪原上,刺得人睁不开眼。
“脖子上像勒着绳索,胸口像压着磨盘,胸闷恶心,呼吸困难。”初上前哨班时,张雷高原反应严重。
“走路稍快就头晕,晚上老是被憋醒,早晨起来嗓子都是哑的。”一旁的同事李继伟接过话头。2024年4月,李继伟主动要求从阿拉山口调到红其拉甫。在他眼里红其拉甫不只有苦和寒。
守护国门,还会面临暗藏的风险。一年秋天,一辆客车准备入境。“那天下着大雪,两位司机穿得很单薄,一直蹲在门口盯着我们查车。”第一次常规检查后没有发现异常,但张雷总感觉哪里不对劲。“空调管道还未检查!”于是,张雷拿来手电,仔细排查后发现了17个包裹。经检测,里面的白色粉末全部为高纯度海洛因。
距红其拉甫数百公里的伊尔克什坦口岸,满载商品的车辆穿梭于雪山脚下。“您好,请停车熄火,出示证件。”在伊尔克什坦边检站民警祝继帆的指引下,一辆出境货车稳稳停在待检区域。人证比对、检查车体、查看车厢,前车刚开走,后车又驶来。
“每月查车都要磨烂一双鞋子,有时吃饭也要在岗位上完成。”说话间,青年女警王苏云从车上麻利地跳了下来。她说自己也会感到疲惫,可当看到那么多“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出国门时,“再累也值了”!
守护“孤岛”安宁
从喀什边境管理支队红其拉甫边境派出所出发,翻越海拔5300米的衣拉克素达坂,汽车很快扎进了叶尔羌河谷。两个多钟头后,河谷边几排整齐的安居房映入眼帘。这里便是热斯喀木村。
村里的警务室是红其拉甫边境派出所最远的抵边警务室,也被民警们叫作“孤岛”,负责人名叫张锋。1992年出生的他,中等个头,皮肤黝黑。
由于去往县城路途遥远,以前村民们生了病几乎都是用土法子。碰到医疗培训的机会,张锋赶紧报了名。学成回来后,他成了村里的“土郎中”。小朋友被牛奶烫伤了,张锋给抹上烫伤膏;有位大哥干活弄伤了手,张锋替他包扎好伤口……就这样,村民们和张锋的心贴得越来越近。
从热斯喀木村出发,往叶尔羌河上游驶去,便来到位于219国道新藏公路旁的叶城边境管理大队库地边境派出所。该所驻地海拔3780米,营区大门正对着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33岁的派出所民警张岩是个东北人。2019年,队伍改制后,他报名从辽宁大连来到新疆,穿上了这身藏青蓝。
第一天到警务室驻勤时,张岩就碰到一位柯尔克孜族大爷跑来求助。“警察同志,羊!羊!羊!”张岩不明就里,起身跟着大爷一直走到牧场,才搞清楚原来大爷丢了羊。找羊的次数多了,张岩慢慢总结出了经验。喜欢和群众唠嗑的他,对谁家有几只羊、几头牛,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都门儿清。
库地边境派出所辖区内大部分是无人区。新藏线127公里至310公里路段内,这是唯一一支救援救助的执法力量。
“每一步都很神圣”
乌恰县吉根乡,被称为“西陲第一乡”。在吉根乡铁克塔什恰提护边员驻勤点,一阵“嘟嘟”的哨声划破了清晨的静谧。28岁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境管理支队吉根边境派出所民警齐利莹,跟护边员开始了一天的执勤。
“刚来时,语言不通,工作交流特别费劲。”齐利莹说。后来他开始自学柯尔克孜语,从“你好”开始,一点点地积累。现在,几乎每一位老乡都成了他的老师。
齐利莹的身后,是一位00后姑娘——范金鑫。2023年大学毕业后,她从山东老家来到这里。
第一次带领范金鑫巡边时,教导员特地叮嘱齐利莹要多照顾这个姑娘。但范金鑫的表现,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在满是石子的巡逻路上,范金鑫一步一步跟着队伍前行,不叫苦不抱怨。“我感觉脚下每一步都很神圣!”站在边境线上那一刻,范金鑫眼中闪着泪花。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高耸入云的十八罗汉雪峰上,传来一阵“特别的歌声”,31岁的克州边境管理支队木吉边境派出所民警吴东洋,正和同事们巡逻踏查,不时唱上两句。
因常年缺氧导致双侧声带闭合不全,同事们都笑称吴东洋为“烟嗓”。他却默默地说:“相比在高原工作10年、20年的老民警,我这只能算是小病。”
啃了几口馕、喝了几口凉水,吴东洋和同事们又出发了。呼啸的寒风中,又传来那沙哑而又深情的声音——“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吴晨龙 宋唯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