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地毯里的“狮文化”
威武的狮头图案、几何形状的爪子……现藏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内的狮纹地毯格外引人注目,这曾是汉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商品。该地毯采用栽绒工艺制成,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织毯技艺,其纹样设计理念更是令人称奇,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丝毫不过时。
该地毯于1989年在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长260厘米。狮纹地毯边框纹样包括条形外框和菱形内框,中央纹样以一头狮子图案为核心。狮头上的鬃毛、眼、鼻、口,都是运用的直线、折线精心勾勒而成。左上角展现的尾部呈折曲状,且有一个佛教“卍”字符号,右下方和左下方分别是前爪和腿部,二者均呈现出变形几何状,增添了图案纹样的艺术性。
狮纹地毯由栽绒工艺制成,其织法是先将经线和纬线织成平纹组织,然后再用绒纬于经线上拴结小型毛扣。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新疆图志·实业志》中载:“其绒植若秧,名曰:栽绒。”因为这种制作地毯的方法形似栽秧,故通常称为“栽绒毯”。
此外,该地毯上下边缘的经线呈现被剪断折缝的状态,从这一细节能够推断出,这块地毯是从更大幅面的地毯上裁剪而来。在其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织毯框架幅宽至少达到了260厘米,待生产完毕后,再裁出小块用于售卖,如此制造地毯的模式,已然属于商品化的生产方式。阿迪力说:“狮纹地毯生动地反映汉晋时期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繁荣景象,是极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
相较狮纹地毯的设计与工艺,观众更关注的是狮纹图案为何会出现在新疆?阿迪力介绍,“狮文化”在中国历经各个时期而逐渐被人所熟知。中国境内最早有关狮子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书·西域传》。东汉时,大月氏联合汉王朝击退车师后,为表感谢向汉朝进献奇珍,狮子就在其中。班超出使西域后,狮子作为贡物,经丝绸之路不断来到中原。狮纹地毯是丝绸之路通道孕育的产物,工匠巧妙地将狮子的威严形象融入细腻繁复的织造工艺中,展示古人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与崇拜。
狮子在传统文化中也是一种瑞兽,并与佛教文化紧密相连。佛教中,狮子被视为百兽之王,象征着法力和威严,释迦牟尼被称为“人中狮子”,而文殊菩萨的坐骑也是狮子,使得狮子成为神圣和吉祥的代表。
“狮文化”不仅体现在文物与文化上,还体现在生活中。《新唐书·音乐志》记载:“龟兹伎有弹筝……设五方狮子……画衣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可见,狮子舞在当时便已流传开来。而在尉犁县流传至今的狮子舞同样展现出“狮文化”的影响,其舞蹈由单人表演,表演者能把兽中之王的每个动作刻画得栩栩如生。表演时,舞者面部表情丰富,既呈现出猛兽的震撼感,又凸显狮子特有的抓、扑、挠、腾、跃的习性特征。
“狮文化”历经长期发展,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其诸多表现形式中,舞狮最为人所熟知,热闹欢快的舞狮表演承载着人们祈求吉祥、消除灾害的美好愿望。(宋海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