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大战略研思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的重大论断、重大举措,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以稳疆兴疆的实际成效把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的重大论断、重大举措,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以稳疆兴疆的实际成效把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中国边疆的特殊战略地位
当代中国边疆地区的战略地位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我们要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中国边疆地区的战略地位。当代中国人继承了先辈留给我们的两项举世瞩目、无与伦比的历史遗产。一是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是人口众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是中国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特殊的国情。简要地说,就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两大历史遗产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两大历史遗产是中国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原动力,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互补互促。这两大历史遗产有一个共同的关键点,那就是边疆地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边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了中国边疆这个因素的话,就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中国边疆地区存在的话,那么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各民族可能也进入不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范围里。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边疆地区的战略地位。
另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边疆地区的战略地位,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看:
第一,边疆地区仍然是中国国防的前线。尽管战争的形态发生变化,但是中国的边疆地区仍然具有国防前线这个特殊的功能,是保卫中国安全的第一线。
第二,边疆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展示中国实力的前沿舞台。
第三,边疆地区是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不妨设想,如果边疆地区长期落后,长期停滞,何谈中国的全面发展?如果边疆地区不发展,怎么能够使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加之,边疆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取之不尽的宝藏,所以边疆地区的发展关系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全局。
边疆治理战略的构建
一要重视中长期治疆战略的思考。
中国边疆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守住一条线(边界线),管好一片地(边疆地区)。当代中国边疆地区,按地域分有:东北边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西北边疆(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西藏自治区),西南边疆(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有海疆(除渤海属中国内海外,有黄海海疆、东海海疆、南海海疆)。每一个边疆地区既有统一的多民族中国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前提下的共性,也各具历史的、现实的特点。
边疆治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者至少有:边疆管理的行政体制、中央与边疆地方的管理机构设置与运作机制、边防(国防)、周边外交、民族政策、文化政策、宗教事务管理、经济发展战略等等。在边疆治理战略构建时,要重全局性和前瞻性;要不唯书、只唯实,要敢于突破传统,直面鲜活的现实;要放眼中长期的治疆战略思考,也就是说,既要有符合边疆地区实际的近期治理之策,也要有中长期治理的远略,所谓中长期,至少锚定10年、20年,甚至更长远。
二要重视治理边疆历史经验的总结。
中国历代边疆政策研究是中国边疆治理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有关中国边疆政策,特别是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经验与局限综合已有研究共识,大体可作如下归纳:
一是传统的“大一统”政治理念始终是治边的主题,军事布防是保障,边疆开发为边疆治理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是治边牢固精神纽带,正确的治边战略和策略是边疆政策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是华夷之防,唯稳而治、重内轻边、重谋轻法是古代中国边疆政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历史研究要面对现实和未来,这既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新时代治理边疆大战略简析
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大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对于我们认识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新举措、新特点具有指导意义。当前中国边疆治理大战略以下四个方面应是最重要的。
一是治国必治边。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边疆地区不是可有可无的,应把边疆地区的治理纳入整个国家的治国理政框架内并放在与其他地区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治国必治边”重要战略思想是对中国边疆治理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当代中国治边战略水平的提升,也是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大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得以归纳、规范。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在民族理论研究中、在民族政策实施上确实存在需要改正的“误区”,这些“误区”成为不能触碰的“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及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在继承我们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解决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根本性指导思想。
三是坚持党的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是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四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我国制度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突出优势,其精髓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阶段性政策如何变化,始终坚守“国家统一”这一根本原则,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
历史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辉煌的胜利,国家才一步步走向强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大战略中不可动摇的基本点。因此,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我国边疆地区各有自身特点,在治国理政上要从实际出发,必须有针对性,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就拿发展与稳定来说,不同的边疆地区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可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两大战略任务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新疆和西藏应以长治久安作为治理的战略重点,而其他边疆地区应把可持续发展放在更优先的地位。
发展与稳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在谈到发展的时候,千万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成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因为发展包括了社会整体的发展,既有经济发展,也有文化发展,还包括人的教育、素质的提高等等。(国家清史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马大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