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强化科研产出:为有源头活水来
首创肝包虫“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8个省区及巴基斯坦推广应用;
创建棉花生产精准监控技术体系,让“手机种田”变为现实;
“十四五”以来,获得授权专利1506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700余项,技术交易额达2.36亿元;
……
一个个亮眼的成果、跃动的数字,映照出石河子大学沉稳而坚定的科技创新步伐。
创新是高校的生命所在。“十四五”以来,石河子大学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发展所需、职工群众所盼,积极布局重要科研方向、重大科研平台和重点创新团队,持续深化有组织的科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石大特色的科研发展之路。
蓄水育苗——
促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牛鼻子”。
如何让高校科技创新的活水持续涌动,长流常新?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徐善东表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则是破题的唯一方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石河子大学从顶层设计出发,深化评价制度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激励制度改革,夯实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动力源”,该校主要科研指标持续攀升,科研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用好“指挥棒”。石河子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学科特色,树牢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评价标准、体系、机制、效能方面持续发力,推进科研评价制度改革,有效发挥科研评价对育人育才的引领带动作用。
“我们在人才选拔、职称评审、导师评聘、研究生毕业等环节中坚决破除五唯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限制性条件,注重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与应用、科研与创作成果获奖、个人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激发学校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石河子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剑介绍。
在深化评价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石河子大学拿出“真金白银”,不断完善科研平台建设,为打造创新高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近5年,石河子大学主动承担国家、兵团重大科研任务,累计投入科研经费8.85亿元,立项各级各类项目2188项。
石河子大学科研处处长赵庆展介绍:“我们充分尊重人才,赋予他们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对科研急需的平台建设及设备采购等问题特事特办,对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团队负责人及高端人才实行年薪制。”
“学校想方设法为我们一线科研人员解忧松绑,提供了安心、舒心的良好工作环境。我的成长就是石河子大学悉心培养的结果。”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张若宇说。作为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张若宇领衔组建了“科创中国”新疆兵团数字棉花区域科技服务团,以数字化赋能棉花生产全过程,助力兵团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示范引领——
助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
近日,以“赋能三农人才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石河子大学第二届科技小院成果展暨经验交流会在三师图木舒克市举行。
这是对石河子大学师生科研与实践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来自石河子大学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创新团队,围绕如何进一步优化科技小院后续服务能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田间,一头连着高校。石河子大学高度重视科技小院建设工作,始终坚持“脚踏实地解民生,立地顶天治学问”的理念,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的创新,厚植师生知农爱农情怀,提升师生强农兴农本领。
在八师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赵宝龙研究员带领新疆石河子葡萄科技小院先后在多个团场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葡萄种植户3000余人次,发放科普读物800余册;
在三师图木舒克市,鹌鹑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赵洁及团队帮助五十三团六连开展“鹌鹑养殖加工产业链条式”科技帮扶,养殖规模达到40余万羽,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
在十四师昆玉市,王振华教授及其团队依托新疆昆玉皮墨垦区红枣科技小院,紧密结合水利工程设施,在二二四团高质量建成自压灌区灌排协同调控和精量水肥协同调控关键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有效帮助当地红枣产业提质增效……
“与学校实验室不同,科技小院建立在农业生产一线,让我们能够精准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翟文婷感慨不已。
截至目前,石河子大学共有15个三部委科技小院、3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小院、34个校级科技小院、3个校级科技小院集群,涵盖农业技术、种植养殖、文化生活等多个领域。近5年,石河子大学派出600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130个团场和县(市)推广新品种近200个、新技术197项,培训农户和技术人员3万余人次,实现技术推广2600余万亩,带动人均收入增长比例达15%。
兵团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童中华说:“多年来,石河子大学以科技服务为抓手,坚决扛起时代重任,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焦关键——
破发展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从1949年到2024年,从兵团卫生学校到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纵观历史变迁,石河子大学的成长史无疑就是服务国家、服务兵团改革发展的奋斗史。
“学校坚持将‘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与国家重大战略与兵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推动科技创新走深走实。”李剑说。
如何做科研,做什么样的科研?石河子大学紧紧围绕国家和兵团重大战略需求、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和兵团21条重点产业链,坚持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
“地膜是我们铺下去的,我要用余生精力把地膜收回来。”面对兵团农业生产中的“卡脖子”难题,曾突破地膜植棉机械化技术关键的石河子大学陈学庚院士团队又将科研攻关目标转向了农田残膜污染治理。
“国家和兵团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2005年,在兵团现代煤化工产业高速发展之时,石河子大学适时成立化学化工学院。石河子大学代斌研究团队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石乙炔法氯乙烯合成成套绿色催化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发展的汞污染问题,保障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为了当好教师和政府、企业之间的“红娘”,石河子大学不断扩大合作“朋友圈”,与政府、科研单位以及上百家知名企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共建一批成果研发和转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
与此同时,石河子大学还推广“企业出题,能者破之”的“揭榜挂帅”模式,帮助教师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同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揭榜挂帅”驱动下,石河子大学与新疆锦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高浓度二氧化碳捕集研究,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目前,该公司两期2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液化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起航。下一步,学校将切实走好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之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石河子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兆敏说。(刘美惠子、宿闪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