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真实悟空曾在西域游历近40年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家喻户晓,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然而,唐代却真有一位法号为“悟空”的高僧,只是他并非玄奘弟子,而是奉旨随唐朝中使张韫光等人出使罽宾的武官车奉朝。
车奉朝的“西游”经历也很传奇,他的事迹后来被唐朝高僧圆照记录在《悟空入竺记》中,成为一份难得的珍贵史料。而他本人也被后世很多文人认为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历史原型之一。
车奉朝的家乡在今陕西泾阳县。根据《泾阳县志》记载,他生于公元731年,其母系北魏皇室鲜卑贵族拓拔氏后裔。他自幼学文习武,特长和孙悟空有点类似,擅用棍棒。只是他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去西天取经,而是有朝一日能出将入相、为国效力。
公元750年,在车奉朝入朝为官的第二年,罽宾遣使来到长安,“献款求和,请使巡按”。次年,唐玄宗派中使张韫光带着40余人的使团,护送罽宾的使者回国。时任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的车奉朝,也在这支护送队伍中。
使团离开长安后,一路向西,经过安西都护府、疏勒城、越过葱岭,历时三年时间,最终于公元754年顺利抵达罽宾的冬季驻地犍陀罗。
然而,当使团完成使命准备回国时,车奉朝却患上重病,没法随团回国,只能留在犍陀罗养病。命运的齿轮就此改变。根据圆照的《悟空入竺记》中记载,他病愈之后,皈依了佛门,并且拜三藏法师舍利越摩为师,取法号“法界”。
此时,中原正处安史之乱,吐蕃乘势攻占河西和陇右,切断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车奉朝在天竺这段经历,和玄奘很相似。也许是在等待回国时机,他在天竺各地游历探索求法多年。一直到公元780年,车奉朝思乡心切,还是踏上了归国之路。
回国时,师父舍利越摩赠予他三部梵文经书及佛牙舍利等圣物,供他学习和传教。车奉朝从商旅那里得知,此时回家之路并不通畅,但是,权衡利弊之后,他依旧决定按来时路线返回。
翻山越岭,历尽艰辛,车奉朝回到疏勒(今喀什境内)。他在疏勒和于阗(今和田境内)分别停留了一段时间,然后继续北上,到达龟兹(今库车境内)。龟兹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根据记载,公元788年至789年,车奉朝路过龟兹,在此停留了一年多时间,翻译了《十力经》。后来又在北庭停留,和当地高僧一起翻译了《十地经》。
根据《悟空入竺记》记载,车奉朝在西域辗转期间,还见过安西大都护郭昕和北庭大都护杨袭古,他在北庭曾遇到朝廷派来的宣慰使。最后,因为河西被吐蕃占领,他只得绕道回鹘,于公元790年随同郭昕的奏事官一同回到长安。
车奉朝回国后,将所译经卷和佛牙舍利进献给唐德宗,唐德宗将他安置在长安章敬寺,并赐他法号“悟空”。自此,车奉朝以“悟空”身份载入历史。此时,他已年近六十,离开长安已近40年。当他去寻找家人时,发现他的父母家人早已亡故。
公元800年,唐朝高僧圆照奉旨编撰《贞元释教录》,当得知悟空是唐朝最后一位归国高僧,并且见证过唐军坚守西域的事迹时,他来到章敬寺,亲自拜访这位身世传奇的高僧,并将悟空在西域、天竺的见闻写成《悟空入竺记》,收录在《贞元释教录》中。
公元812年,悟空圆寂于长安护法寺,终年81岁。如今,在陕西泾阳县北部的嵯峨山上,仍存有唐懿宗时期为纪念悟空而修建的振锡寺和悟空禅师塔。悟空禅师塔下有一石鼓,上面的刻文记载着这位传奇高僧的生平事迹。(赵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