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一年来
“试验田”渐成对外开放“高产田”
今年前10月,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456.96亿元,创造了全疆40.16%的进出口额。
这是一片创新创造的“试验田”。截至10月底,新疆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任务落地实施和取得阶段性成效84项,占总任务的62.2%,提前完成2024年设定的完成改革试点任务50%以上的目标……
新疆自贸试验区设立一年来,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制度创新取得突破式进展。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统筹集成、复制推广,新疆自贸试验区积极破解贸易投资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不断实现零的突破。随着第一批省级11个制度创新成果和典型案例在全疆复制推广,新疆的制度型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提升。
制度创新从直面问题入手
10月22日,霍尔果斯驿路国际法务区成功承接了首笔国际贸易纠纷案件,这一事件标志着霍尔果斯片区在构建新型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上取得显著进展。
该案件涉及哈萨克斯坦某电力设备采购公司与成都某炭素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石墨电极国际购销合同纠纷。
与国外客商打交道除了带来更多机会外,也面临着对对方法律不熟悉、遇到问题无从下手等问题。为解决涉外民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不明、渠道不畅、规则缺失的难题,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在霍尔果斯片区探索建立了集仲裁、调解、诉讼于一体的新型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中亚国际仲裁法院副院长凯贝尔达耶娃·别卡依姆·穆西多夫娜认为,霍尔果斯区位优势明显,在此设立法务区将为中亚地区投资贸易纠纷解决提供更多便利。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一年来,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新疆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围绕简化通关程序、协调相关规定、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制度改革。
11月20日,霍尔果斯富桥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进口的一批药食同源商品在霍尔果斯海关顺利办完通关手续。该公司自今年4月获得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创新试点企业资质后,已进口5000吨甘草商品。
此前,企业进口甘草等药食同源商品时,无论用于药品生产还是食品生产,均需以药品方式申报进口,并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对药用甘草主要成分甘草苷含量的要求。不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出产的甘草中甘草苷含量普遍较低,无法达到进口药材标准,导致企业无法进口甘草用于食品生产。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相关企业,限制了甘草等商品的进口规模和贸易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自治区商务厅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明确了食品用途甘草等药食同源商品的进口政策。改革后,企业进口甘草用于食品生产的,只需提交相关承诺书和告知书,即可按食品用途药食同源商品向海关申办进口通关手续。
“原来进口甘草等必须是按照药品申报,门槛高。”霍尔果斯富桥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程成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很大一部分中草药按照食品的监管方式进口,极大提高了企业的进口量。”
“制度创新要从直面问题开始。”自治区商务厅党组书记、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主任李轩说,新疆自贸试验区将深化制度型开放,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复制推广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试点经验,不断形成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和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聚焦贸易便利化深化改革
11月21日,一辆满载货物的货车,在喀什综合保税区顺利办理完通关手续后,驶向伊尔克什坦口岸。在伊尔克什坦公路口岸集中查验场,该货车自动识别运抵信息,随后通过出境卡口自动核放出境,在口岸仅停留40分钟。
喀什片区作为南疆外贸企业的聚集地,依托便捷的交通和完备的配套设施,在南疆率先推行了“属地直通”模式。该模式通过智慧物流监管,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打造了智能监管、智慧管控和智治体系。企业可以提前申报货物信息,在属地完成施封、申报、查验等环节,直接前往国门一线办理出境手续。这种“可视化”在途监管和“无感式”通关方式,极大提升了通关效率。
“一辆货车从喀什到口岸直到出境,业务环节减少一半多,通关时间由原来的3—5天,压缩到现在的6—8小时。”新疆瑞达力拓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经理阿布都赛拉木·热合曼说。
为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喀什海关设立了南疆业务集中审核中心,将喀什区域海关的审批审核岗位权限和人员汇聚至喀什市,实现集中办公和统一管理。
通过改革,喀什区域海关审核审批岗位总数由16个压减至8个,43项审核业务实现集中一次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间平均缩短了三分之一,全面实现“一次办、一站办、一网办”;通关作业流程由7项简化至4项。
“改革就要有破旧立新的勇气。打破属地限制,把南疆口岸通关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为企业提供了更多便利。”喀什海关综合业务处处长王西平说。
乌鲁木齐片区创新推出了国际道路运输“软篷施封”模式,形成了国内首个国际道路运输“软篷车”团体标准,并在全疆推广。
该模式将国际道路运输车辆与周边亚欧国家标准衔接,实现了由“传统厢式”向“软篷”的转变,由“单向掏装”向“多向装卸”的转变,由“二次入仓”向“直接出境”的转变,以及由“口岸接货”向“直达腹地”监管模式的转变。
据测算,在“软篷施封”模式下,载货量较以往提升了12%—30%,单位物流成本降低约20%,运输时间缩短25%以上,每车可节省综合费用3000—4000元。
新疆顺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俞建勇表示,与传统的钢制厢式货柜车相比,“软篷车”减轻了车辆自重,可增加2吨货运量,为客户节约1万多元成本。
得益于这些贸易便利化改革举措,今年1—10月,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627.9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居全国首位。
突出地方特色培育新业态
11月19日,在位于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展销厅里,营业员马合江·阿布德马吉提像往常一样站在直播设备前,用流利的俄语介绍着展厅里的各种小家电。
这是霍尔果斯片区利用特殊区位优势,率先开展多语言跨境直播的生动写照。通过引入多语种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手段,线下实体商铺商品无缝对接至线上平台,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境外市场销售覆盖。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祁飞介绍,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拓宽了商品销售渠道,更将合作中心的影响力放大到了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更多国家。目前,合作中心跨境直播和电商渠道的贡献占比超过70%。
多语言跨境直播规范治理新模式是新疆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上的新突破。针对以往中国商户在合作中心直播成本高、效果不稳定的问题,霍尔果斯市政府支持中国电信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开展跨境直播专线建设,既满足商户需求,又改善了基础设施,规范了直播行为和内容。
一年来,新疆自贸试验区聚焦新平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突出地方特色、把握市场发展规律,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和典型案例。
乌鲁木齐片区高新功能区块探索创新并实施触发式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并行的监管新模式,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提升了监管效率,有效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与创造力。
触发式监管模式的实施将监管位置前移,通过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预先发现问题风险,并快速反应、提前介入。一旦触发监管条件,即启动相应的监管程序开展检查,确保守牢风险底线,同时为企业留足发展空间。
“联合抽查的方式非常好,减少了对企业的打扰,也体现了公平公正。”新疆筷易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史万军说。
试验田里根壮叶茂,溢出效应日渐凸显。
在制度创新的推动下,新疆自贸试验区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数据显示,新疆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来,新增企业7583家,总数达到29119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0家,对全区外贸、投资开放、产业集聚引领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磊表示,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先行先试、协同配合,在辐射中亚、联通世界的更大视野和格局下聚焦关键领域改革,走出一条向西开放的创新发展之路。(黑宏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