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172—H井 中国页岩油开采的丰碑
每一个油田,都有一口功勋井,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也不例外。
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师红旗农场的吉172—H井,不仅是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的功勋井,更是一口试验井、文化井。
打造油气流通“高速公路”
11月24日,红旗农场银装素裹,连续生产13年的吉172—H井,穿上了银灰色保暖“外衣”,寒冬下仍然持续生产,彰显出旺盛生命力。
吉172—H井起初是一口直井,于2011年开井生产,当时效果比较差,日产油仅1.8吨。2012年,吉172—H井被改成水平井,井呈“L”形,先打一段直井,再造斜,然后沿着水平段横向穿越。
吉172—H井直井段2991米,水平段1233米。
然后,石油工人又对吉172—H井实施压裂,向地层注入16031立方米水、1798立方米石英砂,成为我国第一口“万方液、千方砂”体积压裂工艺井。
页岩油渗透率极低,开采难度犹如磨刀石里“榨油”,实施压裂是为了将地层打碎、撑开,形成裂缝,修建起连通地面的油气流通“高速公路”。
经压裂改造后,吉172—H井于2012年9月开井,用4毫米油嘴测试,每天返排液117吨,连续排液14天后见到工业油流,一年期平均日产油24.5吨,最高日产油69.46吨,成为我国第一口具有工业价值的页岩油井。
自喷754天,吉172—H井累计产油1.24万吨,此后由于地层能量减弱,2014年11月转为抽油井生产,由抽油机将原油举升出来。
2018年,吉172—H井被注水蓄能,驱替剩余页岩油。2019年,吉172—H井被第二次压裂,实现国内最高“万方液、千方砂”体积压裂,共注入65430立方米水、4553立方米石英砂。
刷新页岩油开采多项纪录
“到目前为止,吉172—H井生产依然稳定。”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页岩油运行维护中心采油工孙鹏科说,吉172—H井经历了绝大多数采油工艺试验,从自喷到游梁式抽油机、塔式皮带抽油机、地面驱动螺杆泵、捞投式电切割,在这口井均试验成功。
“它唤醒了脚下这片热土!”孙鹏科深有感触地说,吉172—H井不仅是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页岩油开采的鼻祖,更是中国第一艘驶出的页岩油“油船”,它往日摆渡着美好希望,今天承载着美好未来。
如今,吉172—H井井场已树起一座丰碑,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吉172—H井的丰功伟绩,它是新疆油田首口页岩油水平井,是中国陆相页岩油中采用“万方液、千方砂”体积压裂的第一井,刷新该领域压裂规模和原油产量最高纪录,确立了以水平井加大型体积压裂为主导的页岩油开采模式,为吉木萨尔凹陷10亿吨页岩油效益动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守成就示范引领典范
孙鹏科、于东来、田涛3人是守护吉172—H井的第一批守井人。
站在寒风凛冽的吉172—H井井场,往日守护场景历历在目。“3间铁皮房,3个男人1条狗守在井场。”孙鹏科说,起初井场没有电,冬天吃着外面送来的盒饭、喝着瓶装矿泉水,寒冷的深夜,冻得在床上打滚睡不着。
为给井场通上电,他们找来树枝烤热冻硬的地面,一边烤一边埋电缆,终于把电通到了井场。
井场没有水,外面3天送一次水进来,储存在房顶约2立方米的水罐里。每到夏季,井场十分炎热,3人省着用水,洗澡只能用毛巾简单擦一擦。“那时,最大的奖励是多用半盆水。”孙鹏科说。
井场没有手机信号,为给家人打个电话,他们要徒步好几公里,在茫茫戈壁上寻找手机信号好的位置。
13年弹指一挥间。从驶出第一艘页岩油“油船”,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已开发出一片“蔚蓝大海”,2020年,国家能源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复函同意设立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如今,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累计钻出277口页岩油井,通过数字化建设,所有油井实现智慧监管,工作人员通过远程监控大屏可随时调取井场生产画面,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实时传回中控室。11月25日,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今年页岩油累计产量已突破100万吨,推动页岩油成为现阶段我国石油资源重要的接替和补充,为全国页岩油开采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于江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