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尽孝”写进了古代小学课本
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可知道,早在千年前,“孝”不仅流传至西域,还曾是吐鲁番小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吐鲁番洋海墓地曾出土一件文书残卷,正面为《论语·尧日注》,背面是《孝经义》,年代为南北朝时期。《孝经义》文书残卷书写简约明快,无赘笔。这件文书反映出,早在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家经典《孝经》已经传入吐鲁番。
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曾出土一件唐代写本《孝经》残卷,高约18厘米,长约15厘米。研究人员根据写本残卷上练习断句留下的墨迹分析,其有可能是一件小学生的“练习簿”。它的出土说明,在唐代《孝经》有可能进入小学生启蒙教育。
吐鲁番出土的多件唐代写本《孝经》策问卷,更加证明了这一说法。这些写本残卷目前馆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荷嗣德图书馆。研究人员分析,它们应该是唐代西州学生考试时采用的“考卷”。
研究人员发现,在唐代,“孝”不仅进入蒙童教育,居民还将其运用于人名上。阿斯塔那古墓第151号墓出土的《高昌买驮、入练、远行马、郡上马行装人名籍》中,就有人名叫“孝悦”。阿斯塔那古墓第524号墓出土的《高昌建昌三年(557)令狐孝忠随葬衣物疏》,记载了粟特人受中原文化影响,以“忠”“孝”为人起名,有“曹孝通”“曹李(礼)让”等名字。
吐鲁番出土的《墓志》和随葬品反映,除了人名讲求“孝”,当地居民还把“孝”作为最看重的修养。他们生前注重孝道,死后还会将《孝经》随葬于墓中。
“吐鲁番出土的这些《孝经》文书残卷反映,唐代时,传统孝道不仅流传到了吐鲁番,还在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吐鲁番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相传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全书共1799字,分18章,将社会各阶层人士,上自天子下至百姓,分成了5个阶层。根据地位与职业的不同,分别阐述他们践行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在唐代孝道的发扬进入巅峰。唐王朝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基本国策,从上至下均尊崇孝道,皇帝以身示范。据《唐会要》记载,唐玄宗曾在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和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两次为《孝经》作注,要求普通民众家庭必须收藏《孝经》,并熟练背诵。此举使《孝经》很快成为当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必备书籍,加速了孝文化的普及。《孝经》在宋代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孝经》是中国历朝历代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它以孝为中心,集中阐释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赵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