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36年,他将爱国情印刻在边境线上

2024年10月14日10:27 | 来源:新疆日报
小字号

“这次进山,都好着吧?”“好着呢,放心吧。”不久前,胡拥军从边境一线回到家,他和97岁高龄的父亲聊了一些巡边见闻。父子之间的简单对话,饱含着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背后是36年接力守边的故事。

接过父亲的马鞭

今年52岁的胡拥军,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一团六连职工,他恪守对父亲“守护边疆一辈子”的承诺,在“只有鸟儿能进出”的边境一线放牧守边,36年来无怨无悔。

胡拥军原名珠玛别克,意思是星期五出生的男子汉。上小学时,父亲胡达拜尔干给他改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拥军。“这个名字是永远拥护共产党、解放军的意思。”胡拥军说。

胡达拜尔干生于旧社会,是解放军将他从地主家解救了出来。1952年,解放军剿匪需要一名向导,胡达拜尔干主动担起重任,为剿灭土匪立下功劳。后来,181团成立,他被吸纳为职工,驻守别克多克哨所,在中蒙边境线“三号沟”一带放牧巡逻。

“三号沟”地处偏远,共有20多万亩草场,供30多户牧民夏季放牧。每年九月,山沟里就会飘雪,一旦大雪封山,只有鸟儿才能进出,因此有人把别克多克哨所叫做“候鸟哨所”。

从哨所到界碑直线距离不远,但是一路上山坡陡峭,怪石嶙峋,骑马得5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受父亲影响,胡拥军热爱这块别人眼中的荒凉之地,从小就爱跟着父亲巡边,每年暑假都会在此度过。

1988年,16岁的胡拥军即将初中毕业,一天他听见邻居念叨:“别人的爸爸都下山了,你的爸爸还在山上放牧巡边。”他这才意识到父亲已经60多岁了,该下山安度晚年了。于是一毕业,胡拥军就接过父亲的马鞭,成了一名护边员。

心手相连守边疆

每年5月初到9月底,胡拥军会和其他护边员带上充足的粮食、蔬菜和柴火,进山来到“三号沟”放牧巡边,中间回团部补给一次生活用品。“每次巡边,主要是看看有没有牲畜越境,边防设施有没有损坏,有没有盗挖药材和打猎的人。”胡拥军说。

1998年的一天,胡拥军巡边回来,发现自己的帐篷前拴了5匹马,帐篷里坐着5个陌生人,带着铁夹子和动物毛皮等。经验告诉他,这很可能是一个盗猎团伙。胡拥军找机会将情况报告给当地边境派出所,民警很快将这几名盗猎者抓获。

巡边路上乱石遍布,时有塌方、泥石流发生,往返巡边一趟至少需要3天时间,有两个晚上要在山顶和沟底宿营。胡拥军和同伴骑着马带上馕,背着望远镜、镐、斧和鞭炮,在山谷中巡边护边,不辞辛苦。

胡拥军说,和他一起守卫几十公里边境线的还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不同民族的护边员,大家不分彼此、心手相连,共同守卫祖国的边境,“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巡边路上,胡拥军也用行动播撒着民族团结的种子。一次,遇到邻县的一名汉族护边员需要帮助,胡拥军就把马让给对方骑,自己徒步4个多小时跟在一旁,直到把这名护边员送到目的地才骑马返回。

胡拥军说,不论哪个民族的护边员,大家长期驻守在边境一线,为的是守卫家园这个共同的目标,大家是相亲相爱的中国人。

边境线上写忠诚

巡边之路多艰辛,从马上跌落、被失足摔倒的马压伤更是家常便饭,但胡拥军从没想过放弃,“我答应过父亲,要一辈子守在这里,不管多辛苦,我都会一直守下去。”

2016年7月,胡拥军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除了巡边,他还兼职牧场宣讲员,向牧民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等。

36年来,胡拥军将爱国情印刻在边境线上。今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胡拥军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他自己的小家也是幸福美满,父母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妻子贤惠顾家,儿子正在上大学,全家人都以实际行动支持他安心守护祖国的边境线。

“身为中国人是幸福的,更是自豪的。”胡拥军说,他要为国巡边一辈子。(王娜)

(责编:陈新辉、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