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守边护土的别迭里烽燧今时亦有人守护

“别迭里烽燧是我国境内至今现存的万里长城西端最尾部的烽火台中非常重要的一座,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千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这里保疆守土的历史见证。”近日,在别迭里烽燧遗址前,乌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干部、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讲解员戴兆娜说。
作为汉唐时期军事遗址,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烽燧矗立在广袤无垠的戈壁上。它残高7.3米,以卵石枝木为筋、夯土砾石为肉,垒砌夯筑而成。烽燧自建成后,一直是汉唐以来边疆交通和通信的重要连接点之一,为中央政府治理西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9年,别迭里烽燧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中国长城学会、北京市邮政局监制发行的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采用。
在别迭里烽燧前,立着一个柱状石碑,一面刻着“长城”二字,上端刻着一组长长的数字——652927353201120001-1,这串神秘的数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乌什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晓燕介绍,这是别迭里烽燧的“身份证号”,652927是地域码,65代表新疆,29代表阿克苏,27代表乌什县;353201是类别码,代表烽火台;12是时代码,代表公布时间为唐代;0001是顺序码,代表第一段长城;-1是乌什第一段。
别迭里烽燧是别迭里古道必经之路,距别迭里山口45公里。别迭里山口是扼守天山南北别迭里古道的咽喉要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汉西域都护府和唐安西都护府先后在此建立军事设施和烽燧,无数将士在此守护边疆、保家卫国。
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自此山口翻越天山,在康居斩杀郅支单于,这一壮举被史书高度评价。陈汤在给朝廷的上书中写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名句。同样,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2000多年来,无数使者、商旅、历史名人穿越大漠戈壁,行走在绿洲之间,经别迭里山口前往中亚沟通贸易、传递文明。
“乌什县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从别迭里烽燧前方70公里就是中吉边境6号界标。9月3日,中吉双方首次在别迭里口岸实现通关。这是中吉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相信这条通往中亚的国际贸易合作通道必将越来越宽广。”胡晓燕说。
作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别迭里烽燧获得了专项资金的妥善保护。今年1月23日凌晨,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震中距离别迭里烽燧十几公里。地震发生后,当地文保部门第一时间赶去查看烽燧。“我们上来的时候还有余震,看到整个烽燧受地震影响破坏较大,烽燧上的石头大量滑落。”乌什县博物馆馆长林彦飞说,将这一情况上报后,次日,自治区就组织专家组来此调查。为了进一步保护烽火台的完整性,2月19日,自治区又安排了第二批专家组,同时积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6月,国家文物局下拨了52万元专项资金。
“一般情况下,一个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国家专项资金,周期较长。别迭里烽燧历史意义重大,国家文物局在较短的时间就下拨了专项资金。”林彦飞说,8月,相关专家将地震前后的烽燧进行比对后,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烽燧抢险加固,将其恢复到地震之前的面貌。
遗址不远处,就是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公园内设有诗词墙、镂空浮雕墙、护城墙、历史人物雕塑、中国万里长城示意图浮雕等,展示了别迭里烽燧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所凝聚起的民族团结情感、卫国戍边精神。该文化公园自2023年4月建成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6万人次。
“别迭里烽燧是万里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蕴含的伟大长城文化历久弥坚。我们将继续挖掘遗址历史文化底蕴,实现历史遗址保护和功能开发完美嫁接,使之成为弘扬悠久历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地。”胡晓燕说。(贾春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