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止“诗和远方” 更是“三交”连心桥
夜幕尚未降临,和田夜市(环湖路店)门前的停车场已停了20多辆旅游大巴。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一下车,就满脸兴奋地在夜市门前拍照拍视频。走进和田夜市,熙熙攘攘、满眼烟火气,各种美食的香味扑面而来。
一方夜市,满城烟火。来和田的游客,如果没有到和田夜市品尝特色餐饮、欣赏歌舞,那会是一件憾事。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可以领略当地文旅特色,感受和谐和美。如今的和田,不仅是新疆旅游的一张名片,更是和谐新疆的一张名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各族经营户,在充满烟火气的夜市中相遇,互动交流、加深了解,共同营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场景。2023年10月,和田夜市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
文旅产业纳入新疆“九大产业集群”,不仅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新疆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以旅为媒、以旅促融,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旅游营造
主客共享的鲜活场景
1993年开始营业的和田夜市,从当初的路边摊,发展为今天文旅融合的夜经济场所,已成为疆内外游客和当地人交往交流交融的“会客厅”。现在,和田夜市是和田乃至新疆的一张亮丽名片。新老两个夜市总经营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有大小摊位450多个,各族经营户300多户。
无论春夏秋冬,只要走进夜市,满是和谐之气、融合之声。不仅有新疆特色美食烤肉、烤包子、烤蛋、库麦其等,还有臭豆腐、烧饼、海鲜烧烤等五湖四海的美食。和田夜市的歌舞表演是除美食之外另一大亮点,有和田当地特色歌舞,还有各民族传统歌舞。最受欢迎的还有那些融合节目,如独它尔演奏的《喜洋洋》等。
跨越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穿越巍峨的天山,来到深藏天山之中的伊犁河谷,和美之风尽吹。位于伊宁市老城区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老街两旁是高高低低的蓝色房屋,盛装“马的”哈迪克“哒哒”的马蹄声和“叮当”的马铃声中,游客们川流不息。在这个核心游览区达4.2平方公里、有十几万居民的旅游区,多民族聚居带来了文化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齐放,让旅游从业者和游客在“主客共享”中,体味着旅游带来的和谐之美。
“旅游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段玉明说,新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纳入《旅游兴疆规划(2021—2030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体谋划、同步推进,让旅游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10月,文旅部发布了新疆博物馆、和田夜市、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喀赞其景区、喀什古城景区等“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生动展现了新疆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
山水相逢情更亲。天山南北,游客如潮,满眼皆是和美之景。在新疆博物馆,参观者如流,在一件件文物上、一段段历史中,重温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当地人和五湖四海的游客同跳新疆舞,欢乐无边;在和田团城景区,游客徜徉在一条条街巷,触摸这座“团结之城”中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建设美好家园的脉动;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斑斓色彩中,游客们感受着祥和宁静……
“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在新疆充分发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将有效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共享、经济互嵌、社会交往、心理交融。”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新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董观志说。
“旅游为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同时提供了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互动交流机会,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鲜活的场景。把新时代民族关系发展置于旅游场景中,将有助于从主客交往互动的辩证关系中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本质及其内在逻辑。”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程乙峰认为。
以旅为媒
促进旅游功能持续释放
虽然还没到胡杨林最美的时节,来尉犁罗布人村寨景区的游客已经开始多起来。身材高大、黑红脸庞的阿木东·艾木东每天都要穿着罗布麻纺织而成的对襟长袍、戴上羊毛毡制成的船形帽,表演自己的绝活儿——古法烤鱼,或者用枯死的胡杨木凿挖手工艺品。现在,他是景区最有名的“网红”,是媒体、自媒体和游客最喜欢的人。20多年前,他还是景区附近村庄的村民,每天放羊、捕鱼。
阿木东是第一批在罗布人村寨景区吃上“旅游饭”的村民,现在一家人都在景区就业。阿木东的“罗布人家”是游客必到的打卡点,可以品尝红柳烤鱼等特色美食,领略罗布人的生活。年近七旬的阿木东也是景区第一批用上智能手机的村民,现在的微信好友将近3000人,八成是疆外游客。因为旅游,他们和阿木东认识,时常联络。有人再次来景区旅游,还提前给阿木东语音通话,预订烤鱼。今年,罗布人村寨景区的游客接待量有望超100万人次,更多人因旅游受益、因旅游相识。
“旅游带来的人员流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建立了一种全方位的、结构性的互动模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多个维度,不仅促进了跨地域文化要素的传播,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程乙峰说。
和田约特干故城景区阿凡提小巴扎店长努尔曼·依明托合提在景区就业前,自己做点小生意,收入时好时坏。来景区就业后,每天的工作更多了,接触的人更多了,她的见识和交往能力日渐增长。刚来时,她的普通话磕磕巴巴,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她都能应对自如,连一些方言也能听懂,经常独自照看10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从特色小吃到本地特产,从日常商品到文创产品,都能介绍得清清楚楚,“我现在说话、做事都很有信心,不像以前会害羞。”
旅游带来的变化润物无声。曾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的《昆仑之约》,是很多游客来乌鲁木齐旅游必看实景剧之一。该剧为当地农牧民提供1990多个就业岗位、接受高校实习生2128人次,带动乌鲁木齐县旅游与餐饮业增收7000余万元。更大的收获,参演该剧的演职人员体会更深。“来新疆演出,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各民族好朋友。”今年5月,河北邢台学院舞蹈专业学生黄炜跟随老师来疆参加《昆仑之约》演出,就被这里的和谐氛围深深打动。《昆仑之约》的500多位演职人员来自10个民族,有当地农牧民充当临时演员,也有不少来自疆外的演员。演出和排练间隙,当地村民、演员和外地演员像一家人,互相学习、互相照料,“维吾尔语的‘你好’‘谢谢’和‘再见’,我们基本上都学会了,我们也教他们河北方言,约定好见面时要用对方教的话打招呼。”黄炜说。
程乙峰认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始于旅游情境中的接触和互动;旅游促进民族交流是人们在相互欣赏、学习和借鉴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关系;旅游促进民族交融是指在旅游场域中,人们的联系日益紧密,共性逐步增多,差异逐渐减少,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认同感得到加强,各族人民相互接纳、吸收、包容与认同。
以旅促融
推动“三交”逐步走向深入
秋日的和田,生机勃勃。
在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前来参观的人们熙熙攘攘,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流传到今天,流传向明天。每年前来的参观者在万名以上;烟火缭绕的和田夜市,从“路边摊”变身成“新地标”,各族经营户互帮互助、联合创业,全国各地游客共享美食、同歌共舞;巍巍昆仑山脚下的策勒县乌鲁克萨依乡阿克其格村,依托新疆昆仑山景区,发展起特色民宿、农家乐等,牧民们参与了旅游业,增加了收入,把中华昆仑文化传播得更远;和田县巴格其镇的约特干故城,用一场行浸式演出《万方乐奏有于阗》,展示了古于阗的人文历史之美,展示了今天和田的美食歌舞、民俗风情,不断增强着各族群众的认同感、自豪感……
“我们将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周能文说。和田地区将持续深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旅游+文化”,推进“旅游+生态”,注重“旅游+体育”,开发“旅游+教育”,推动旅游业大发展,从而有效助推旅游促“三交”。
“新疆旅游业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流价值、浸润各族群众心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发挥旅游在推动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搭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努力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段玉明表示。
程乙峰建议,在全疆范围打造一批旅游促“三交”示范景区、精品线路和精深产品,鼓励和支持考古文旅、边境游、生态游、冰雪游、乡村旅游等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新疆旅游向“全域、全季、全民、全业态、全要素”升级。
董观志认为,推动旅游促“三交”更需要整体打造,既要用全疆一盘棋的整体思路,科学谋划布局,让游客在欣赏美景、体验民俗风情的同时,体会到新疆和祖国大家庭的血脉相连,也要在旅游业发展中,注重提升旅游服务游客的水平,以及更好造福当地,让旅游更好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任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