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碧水润天山
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但在天山南北,湖泊散落如星,润泽点点绿洲,千百年来,人们逐水而居。
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赛里木湖,藏在帕米尔高原深处的白沙湖,因冬捕节而出名的乌伦古湖,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博斯腾湖……据初步统计,全疆有大小湖泊130多个,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仅次于西藏、青海、江苏,居全国第4位。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美丽河湖处处可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湛蓝湖泊不仅孕育着天山南北广袤绿洲,而且在保障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美丽底色。
绿洲文明伴水而生
水美天山,湖润新疆。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3座巨型山脉造就了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冰川融水和山区降水形成河流后,流入封闭的山间谷地,或因地质活动堵塞河道,在苍茫辽阔的新疆大地上形成了如星星点缀般的大小湖泊,润泽着这片土地。
新疆湖泊形态丰富,有断层湖、冰川湖、堰塞湖、风蚀湖、河成湖等,在高度上也相差悬殊。昆仑山上的许多湖泊,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是难得一见的奇景,和田县境内的阿克萨依湖海拔4963米,有“悬湖”之称,而吐鲁番的艾丁湖水面高度为-155米,是我国陆地的最低点。
山脉孕育河流,湖泊润泽草原,新疆的湖泊不仅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天山南北各族儿女逐水而居,绿洲文明因水而兴。众多湖泊见证了新疆的历史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天山南麓,有一片四面被沙漠包围的绿洲,是历史上西域三十六城邦之一的焉耆所在地,包括现在的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四县区域。这片绿洲的形成,得益于开都河之水在盆地中汇聚而成浩渺的博斯腾湖。
与中国西北的湖泊大多为咸水湖不同,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湖水主要来自开都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博湖县分局局长刘屹介绍,开都河源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天山,冰川融水和夏季的大气降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来源。同时,博斯腾湖通过孔雀河向外排水,湖水灌溉着孔雀河流域万顷良田,养育了巴州100多万人口。
位于若羌县东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的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曾经人口众多、颇具规模的西域三十六城邦之一的楼兰就矗立在罗布泊边缘。虽然罗布泊的湖水已经消失,但我国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楼兰古城的遗址,出土了众多文物,为研究西域历史和风土人情提供了大量的文物支持,罗布泊的名字已载入史册。
同样被载入史册的还有赛里木湖。史料记载,赛里木湖自汉代起就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唐代的赛里木湖,已成为丝绸之路新北道必经之地。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西征,途经赛里木湖并在此驻军两个月,命次子察合台率军凿石理道,刊木为桥,始成车道。清代,赛里木湖被列入每年祭祀的山河湖海之一。千百年来,这里留下了许多文人武将的足迹和史料,不仅展示着绚丽多姿的地域风情,也成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新疆大地因水而美,更因水而兴。如今,天山南北河湖美丽,大美新疆活力奔涌。
用心呵护一泓碧水
9月的博斯腾湖,绿意葱茏的芦苇环湖而生,滚滚苇浪如同翻滚的碧涛,高大茂密的芦苇荡中水鸟翩跹,自然之美与生态之美有机结合,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近10年来,博斯腾湖最大的变化就是野生动物多了、植被多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来的游客也更多了。”博斯腾湖国家湿地公园管护站站长乌力杰·巴特从小在湖边长大,在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巡护中,也见证着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我们不断加大对博斯腾湖环境保护力度,既在‘守’字上下功夫,更在‘治’字上做文章。”刘屹说,近年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博斯腾湖流域水环境兵地联动、同防同治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源头治理、清污分离、促进水体循环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博斯腾湖水质总体稳中向好。2022年11月,博湖县获批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实施核心区42.5万亩草场禁牧、修复5万亩环湖草场、实施35公里生态抛石固岸、整治93公里河谷沟道,景区全域范围推进纯电环湖观光车、采用电采暖减少碳排放……秉承“素面朝天,还其自然”的总要求,赛里木湖景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恢复最原始的生态、推进最科学的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景区内动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濒危和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植物种类多达64种,动物物种达124种,游客经常可以看到白天鹅、北山羊、狐狸、马鹿、狼等珍稀动物的身影,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2023年,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赛里木湖上榜,这是新疆河湖首次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博斯腾湖是新疆生态保护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疆因地制宜实施“一湖一策”,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全面落实落地,全方位推动湖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湖泊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纳入监测的33个湖库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81.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7.2个百分点。
新疆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河湖水资源十分宝贵,用心呵护一泓清水已成为共识。
在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刘泊的眼中,乌伦古湖是阿勒泰地区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为保护好乌伦古湖,他们积极争取山水林田湖草沙、水污染防治等12个项目资金1.87亿元,开展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工作。“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我们打造了以原生态、自然风光为主的生态旅游,逐渐形成了‘春观鸟,夏嬉水,秋赏景,冬捕鱼’的四季旅游格局。”刘泊说。
如今的天山南北,美丽河湖处处可见。水域面积曾一度萎缩的柴窝堡湖,湖水面积8年多扩大100多倍;经过生态输水,塔里木河结束了下游河道断流30年的历史,尾闾台特玛湖形成了大面积湖域湿地,重现勃勃生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持续改善,动物数量从257种增加到327种……
枝繁叶茂万般绿,云涌水动百鸟飞。作为天然水库和生态屏障的湖泊烟波浩渺,一片片湿地绿意葱茏,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湛蓝湖泊是最美底色
金黄色的树林、湛蓝色的天空、翡翠般的湖水……9月的喀纳斯景区秋意盎然,游客们或乘船游湖、或林间漫步,在湖光山色间感受大自然独特的魅力。“终于见到了喀纳斯湖!小时候因为看了喀纳斯水怪的纪录片,在我心里它一直是个神秘的存在,平静的湖面映衬着雪山,让人心旷神怡。”来自广州的游客朱璐婕和好友静静地坐在湖边,感受秋日的美好与宁静。
喀纳斯湖是喀纳斯景区核心景点,景区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红利持续稳定释放。“家乡的青山绿水没变,但是我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在喀纳斯景区经营了4年民宿的蒙古族图瓦小伙波克说。从原始简陋的木头房子到设施齐全的舒适民宿,从终日与牛羊为伴到四季游人如织,32岁的他见证了旅游发展给家乡带来的改变。
对于各族人民来说,新疆众多湖泊是一份得天独厚的恩赐。这些湖泊不仅在生态和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还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天池、喀纳斯和赛里木湖因纯净绝美的湖光山色,成为疆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景区。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白沙湖、天鹅湖……让游客在领略新疆雄浑壮美之余,也能感受碧波荡漾、烟波浩渺的柔美。
赛里木湖生动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积淀吸引了众多游客。“今年以来,赛里木湖景区持续火热,游客人次屡创历史新高。截至8月中旬,景区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同比增长35.85%,日均接待2.2万人次。”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发展管理局局长许磊说,下一步景区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品质,努力为游客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和体验。
“博斯腾湖好风光,风帆飞去水天长,渔家笑唱丰收乐,歌声满湖鱼满舱。”这是流传在博斯腾湖畔的一首歌谣。目前,该湖年产鱼类5000余吨,成为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基地。此外,博斯腾湖还孕育了总面积60万亩的芦苇,年产量达20余万吨,是全国四大苇区之一。每年冬季,周边2000多名农牧民群众通过开展芦苇收割、运输工作,人均可增收2万元左右。
“我们不但要鸟多、鱼多、草多、花多,还要让湖区群众腰包里的钱多起来。”博湖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孙宗均说,博湖县依托博斯腾湖这块“金字”招牌,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举办冰雪季、开湖季、赛马大会、灯光秀等活动。目前,环博斯腾湖建设了13个旅游景点、65家星级农家乐、11家旅游民宿、12家乡村旅游点,让游客有玩头,让百姓有赚头。
湖泊旅游成为新疆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乌伦古湖冬捕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新疆冬季旅游的一张名片,与渔业相伴相生的渔家乐也已经有上千家,旅游年收入上千万元。而在无数水景相伴的地方,渔旅融合已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气象万千的湖泊是新疆大地上的灵动风景。如今,“两山”理念已化作天山南北的生动实践,湛蓝湖泊是新疆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贾春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