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非遗“火”在百姓家

融合了传统和时尚的艾德莱斯绸服饰、精美的掐丝珐琅画、古朴的锡伯族弓箭……
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市上,令参观者眼花缭乱的是各种非遗产品;令非遗传承人及工作人员兴奋的是,越来越多人喜欢上非遗。“我们一共组织了15个非遗项目参展,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咨询、购买。”8月25日,乌鲁木齐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公共服务科工作人员李慧彬说,民间艺术季启动以来,乌鲁木齐市在非遗集市上的展位人来人往,每天销售额在1万元左右,8月25日销售额甚至超过了2万元。
这些天,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掐丝珐琅画技艺传承人、新疆工艺美术大师李华每天都守在非遗集市的展位上。掐丝珐琅画脱胎于历史悠久的景泰蓝制作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华曾前往河北拜师学艺4年,掌握了全部技艺。从2003年第一次接触掐丝珐琅画,20多年来,在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李华不断创新,她的作品不仅融合了新疆元素,还借鉴了油画、工笔画、写意画和民间剪纸的技法和意韵,不仅有中华传统韵味,而且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市场反响很好。
在众多展品中,一个个绳结编织成的小挂件、小饰品很受欢迎。“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编了很多生活中实用的挂件。”绳结技艺传承人赵玲拿出一个绳结月饼解释,中秋节快到了,于是制作了月饼挂件,类似的还有端午节前推出的粽子挂件等,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
赵玲的另一个身份是乌鲁木齐市宏林职业培训学校创办人。2009年,她开始研习绳结技艺。2010年,她把绳结(手工编织)纳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并把该项目带到乡镇(街道)组织培训学习,成为就业创业项目之一,而绳结技艺产品的品种、风格、款式也在不断创新。
如今,非遗项目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走上舞台、走进展会、走进人们的生活日常。
艾德莱斯绸服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一桦,同时是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新疆首届十佳服装设计师。这次,他带着自己设计的艾德莱斯风格的服饰、围巾、包、手套等系列产品,来到民间艺术季非遗集市。“这些融传统艾德莱斯纹饰和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为一体的产品颇为引人关注。作为传承人,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非遗,也希望我们的非遗产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他说。
“通过这次参展,很多非遗传承人和疆内外同行进行了交流,相信这对他们提升技艺会大有帮助。”令李慧彬感动的是,年过七旬的锡伯族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伊春光也要来参展。李慧彬劝他不必亲自到现场来,老人却说要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工艺可以借鉴学习,继续对弓箭制作技艺进行改良创新。(任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