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名北外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外籍专家来疆研学
“新疆,我还会再来的!”
“在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无花果小镇参观时,和我聊天的小妹妹问我‘明天你还来吗’,现在我可以回答她,‘明天可能不会来,但以后一定会来,更会推荐大家来新疆看看’。”为期8天的新疆研学之行结束后,来自香港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蔡安培说。
7月22日—29日,40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及9名外籍专家、教师,在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开展主题为“理解当代中国 感知开放新疆”的研学活动。师生们走进校园、景区、博物馆、企业、社区,亲身感受真实的新疆。
在喀什古城,师生们聆听古城从危城蝶变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在巴扎漫步,体验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走在古城里,居民用点心、小吃招待我们,邀请我们跳舞,很多同学都被欢乐的氛围感染,跟着居民跳了起来。”在喀什古城景区“古丽的家”旅游家访点,来自澳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林佩雯说。
昆仑佳苑社区是阿克陶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这里,师生们聆听了当地居民搬出深山后的幸福生活。“政府不但为居民新建了房屋,还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一座大棚年收入有两三万元,不少人把草场托管给合作社,每年还有额外分红……”蔡安培感慨地说,“政府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人们也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篮球场上,少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书画室、音乐室、舞蹈室内,老年人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参观完喀什市东湖街道东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师生们直呼“想在这里养老”。“这里有非常完善的服务设施,老人被照顾得很好,我感觉喀什人民的生活是非常愉快的。”时隔12年再次来到新疆,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度籍专家魏汉对喀什的发展赞不绝口。
北京外国语大学肯尼亚籍学生夏雨柔专门带了相机记录在新疆的所见所闻,研学结束时,她的相机里留下了300余张在新疆的美好瞬间,“我拍了特色建筑、美食、风景,但拍得最多的,是新疆人的笑脸。”
穿着特色服饰起舞的古丽自信的笑容、从大山深处搬进新居的居民幸福的笑容、围着留学生好奇提问的孩童纯真的笑容、老年人在日间照料中心与老友下棋时开心的笑容……“每张笑脸都让人印象深刻。每到一处,大家都会向我们问好、合影,和我们聊个不停。”夏雨柔说。
研学期间,师生们还走进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喀什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喀什综合保税区、克州安淇拉地毯有限公司,了解新疆本地企业发展及新产品、新技术和企业带动群众就业、外贸进出口情况等,感知新疆经济脉动和发展活力。
在新疆博物馆,师生们以文物为媒介,了解新疆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博物馆,了解柯尔克孜民俗文化;在新疆大学,师生们参观了校史馆,座谈中,两校留学生热情交流,分享在中国留学的经历。
“在新疆大学看到的一组数据令我印象深刻,1998年新疆大学只有两名博士生毕业,而2023年博士生毕业人数达到了近400人,说明新疆教育事业发展是非常快的,这离不开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籍专家莫天安说。
在疏附县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柯尔克孜族刺绣研发中心”、玛纳斯史诗大剧院,师生们观看了《玛纳斯》、库姆孜演奏等特色表演,参观了乐器制作工坊,与传承人、手艺人、表演者深入沟通交流。
“看到了很多民族乐器制作过程,新疆把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得特别好。”林佩雯说。
在吐鲁番市,师生们在交河故城领略历史风韵;在葡萄沟品尝香甜水果,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在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跟着讲解员一同揭开“地下长城”的奥秘。
北京外国语大学斯里兰卡籍学生安喜乐是第二次来新疆,“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让人震撼,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的故事同样精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我在新疆真正感受到了多元灿烂的文化。无论行走在哪里,当地居民看到我们都会热情打招呼,和我们聊天,给我们分享他们的生活。”安喜乐说,作为一名留学生,他会把研学活动中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真实新疆,讲给世界听。
新疆,在来自香港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何婉怡心中并不陌生,上初中时,曾有新疆交流团到学校给同学们上过一堂生动的地理课,从那以后,她就对新疆充满向往。
“当我真的站在天山脚下时,看着巍峨山峦,我词穷了,太美了。当然除了美景,这里还有美丽的人们。”何婉怡说,在新疆随时能遇到漂亮小姑娘上前打招呼,路过水果摊,会有主动递上哈密瓜的老大爷,“我听不懂维吾尔语,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沟通,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友善和热情,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新疆,我还会再来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和静表示,新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今后将组织更多的师生走进新疆,“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外籍专家都愿意成为讲述新疆故事的使者,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美丽热情的新疆。”(刘一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