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第八届新疆道德模范徐新文:给“死亡之海”系上“绿丝带”

2024年04月21日10:06 | 来源:新疆日报
小字号

在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茫茫沙海中,一条黑色的柏油路蜿蜒盘旋。每逢春夏,路两旁郁郁葱葱的绿色甚是养眼。

这条柏油路是我国首条沙漠公路,长约562公里,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连接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绿洲,被形象地称为“绿丝带”。

徐新文,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是这条“绿丝带”的设计者。

时光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物资运输成为油气开发的首要难题。因此,国家决定修建一条沙漠公路。

“塔克拉玛干是流动沙漠,只修路不治沙,公路很快就会被风沙吞没。”徐新文说。1992年,29岁的他成为沙漠公路修建团队中的一员,主要负责沙漠公路的选线和防沙治沙工作。

第一次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徐新文很兴奋。然而,现实很残酷。

“在沙漠经常遇到铺天盖地的沙尘席卷而来,那一刻感觉人是如此渺小和无助。”徐新文说,这也更加坚定了他防沙治沙的决心。

沙漠公路的修建如火如荼地进行,徐新文和团队也在进行各种防沙治沙方法尝试。起初,团队主要采用机械防沙体系,用芦苇在沙丘表面扎下一个个草方格,降低地表风速,延缓流沙移动。

“机械防沙的弊端在于草方格被沙子覆盖之后,沙子依然会被吹到路上。”徐新文说,研究一种更为持久高效的防沙治沙模式非常迫切。

于是,徐新文和团队在进行机械防沙的同时,开始探索生物治沙模式。他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建立了试验基地,先后引种400多种耐盐、耐旱植物。

“选出适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生长的植物并非简单的事情。”徐新文说。从选种、育苗到灌溉,徐新文和团队一起反复试验探索,持续了10多年。

2003年,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项目获国家正式立项。随后,柽柳、梭梭、沙拐枣等2000万株荒漠植物屹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两侧,像“铁甲卫士”一样守护着这条公路。

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竣工后,引发国际关注。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徐新文变得忙碌了。在哈萨克斯坦,他带领研究团队经过近两年摸索,在其首都建成了引种筛选基地,成功引入40余种植物苗木和插条,建立了20公顷示范基地。在毛里塔尼亚,他和团队协助当地政府优化首都圈荒漠化防治方案……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与28个共建国家的科研院所及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新疆荒漠化防治技术已惠及17个共建国家,其中在8个国家进行了技术示范与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万公顷。

虽临近退休,但徐新文没有停下脚步。他即将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进行沙漠肉苁蓉相关技术的推广合作。

不仅如此,他还在关注最近大面积兴起的光伏治沙项目。“光伏治沙一定要更加注重保护好地表植被,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避免产生更大范围的荒漠退化。”徐新文说。(谢慧变)

(责编:陈新辉、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