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讲解员和别迭里烽燧

“新疆有多少处长城资源?”“长城与烽燧有什么关系?”“千年前戍边将士是咋样生活的?”4月2日,面对游客这些五花八门的提问,戴兆娜的回答绘声绘色,对答如流。
“能在游客和历史间搭一座桥,我感到特别自豪。”戴兆娜说。
90后戴兆娜,是乌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一名干部,也是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的讲解员。成天面对游客各种各样的追问,戴兆娜练就了“一口清”的“嘴皮子”功夫,很多人称她为“问不倒”。
仅2023年,戴兆娜就圆满完成450余场次讲解任务,先后为十万余人次疆内外游客、研学团队、党政代表团、国内外媒体进行别迭里烽燧长城文化讲解。最近,她获评乌什县2024年第一季度“出彩乌什人”。
别迭里烽燧是目前我国境内最西端的长城遗址,2023年4月,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建成开放。经过层层选拔,戴兆娜成为该馆的讲解员。“当上讲解员不容易,当好讲解员更不容易。”戴兆娜深知讲解员是难度系数很高的职业,专业水准决定着优秀程度,所以她下决心好好钻研。
为达到深厚的知识储备,戴兆娜努力学习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向考古学界、历史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请教;四处搜集新疆境内的烽燧遗址信息。只要与乌什县有关的历史文献、传说故事、知名人物、诗词歌赋等,她都反复学习,烂熟于心,记了密密麻麻10余本笔记。
脑子里有了“库存”,戴兆娜迎难而上,主动参与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近2万字的讲解词撰写工作,这无异于一场修炼之旅。那段日子,她办公室的灯经常彻夜不熄。吃饭、走路都在想词、写词、念词,戴兆娜累瘦了,但晦涩难懂的文物知识、历史知识,都被她演化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讲解词。她又通过参加语言表达、讲解技巧、礼仪规范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以及高强度的自测和考核,精进讲解技艺。
“尽管做足了功课,可最初的讲解并非易事。”戴兆娜说,刚开始讲解时,自己基本是机械性地背诵讲解词,一旦被人打断就容易忘词,为此经常脸憋得通红。时间长了,她发现,讲解员不能当“复读机”,讲解服务也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需要共情,需要通过提问、回答、分享等与公众进行交流。
于是,戴兆娜花费心思,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撰写了个性化解说方案,努力做到因人施讲。
比如,国内沿海等地游客对万里长城在新疆没有连绵的墙体比较好奇,戴兆娜就深入浅出地告诉他们,由于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长城在新疆主要是依线设点,以烽燧、戍堡、驿站、城塞等设施呈现;中小学生对古人如何在乌什县修建长城烽燧比较感兴趣,戴兆娜就娓娓道来,沙漠地区烽燧大多是用芦苇或红柳枝层层铺沙来修筑,戈壁荒漠地区的则用夯土、卵石和胡杨来修建……
“讲解不能照葫芦画瓢,能打动人的永远是故事和细节,只有将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生动连接起来,才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长城烽燧的独特价值和存在意义。”戴兆娜说。
今年以来,乌什县全域旅游迸发新活力,蜂拥而至的游客让戴兆娜更加感到,自己讲的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历史故事,而是一种精神,一个信仰,一份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此,她多学、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尝试,用心用情讲好中国长城文化、烽燧文化,让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成为常学常新的社会课堂。
“讲解员成长之路,道阻且长,我会将历史文化和爱国情怀传递出去,努力让观众愿意听、容易懂、有共鸣!”戴兆娜表示。(于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